【关键词】下肢垫 下肢抬高 骨折 护理
骨科下肢损伤如胫腓骨骨折、踝骨折损伤属高能量损伤,肢体损伤后常表现为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并于2-3天后达到高峰,严重的能够引起血管痉挛,会影响骨折部位局部血运循环,进而影响肢体消肿及骨折愈合时间[1]。研究表明[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可减轻肿胀以尽快符合手术指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膝关节损伤的患者须佩戴下肢支具以稳定患肢,同时使用下肢抬高垫防止下肢肿胀加重,目前骨科病房患者使用的下肢垫主要为近端有斜行界面,下肢垫底部为水平面,上面为一凹槽状,其上部与床面呈水平。存在不足之处在于:(1)宽度不够,患者改变体位时容易滑落;(2)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达不到下肢高于心脏的体位要求,患肢消肿时间较长;(3)对于佩戴下肢支具的患者使用时膝关节会屈曲,不利于病情恢复。(4)坡面体的坡面与水平底面间的夹角为20-35度,由于直接形成的夹角使腘窝处悬空,因此会给患者带来腿部疲劳感,甚至肌肉酸痛。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斜坡位下肢远端抬高装置,自2019年5月应用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外六科患者,在使用此抬高装置的16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抬高装置被压低现象,抬高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制作过程
斜坡位下肢远端抬高装置是一种护理专用器具[3],包括长条带有斜坡形垫体,内部材料为支撑泡沫具有一定的硬度,不会因体重变形,垫体外有垫套,侧面为一三角形与上升楔形合并体,长度66厘米,宽度为25厘米,更稳定,更换体位时不易侧倒,根据调研多个不同身高的患者,经综合测量设计出适宜的角度及有效的高度,制定两个斜坡,其一是大腿根部至腘窝,其二是膝关节至足踝部,其二上部有一条纵贯垫体的浅凹槽,其两处斜坡呈上升弧形,各部分斜坡高度不同,第一个斜坡末端高度为12厘米,第二个斜坡末端高度为25厘米,高度适中,符合人体力学原理[4]。
2、可行性、安全性
骨科下肢骨折初期足踝部肿胀明显,尽早消肿是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辅以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因有的病床没有摇床功能,且临床使用的下肢垫达不到远端高于心脏的体位要求。本研究设计了下肢远端抬高装置,满足了患者的要求,其优点在于:(1)传统使用的下肢垫使用几天后就会被压瘪、走形,抬高作用不明显,且被污染后不易清洗。而斜坡位下肢远端抬高版装置内部材料为支撑泡沫具有一定的硬度,不会因体重变形,会起到可靠的抬高作用,而且高度适中,更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会减少患肢肿胀期。在使用此种装置的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抬高垫被压低现象。(2)存在两个斜坡,各部分斜坡高度不同,患者使用时整体下肢与抬高垫贴合度完好,不会产生大腿根部后侧及腘窝悬空的问题,符合人体力学原理。(3)使用下肢支具固定的患者使用此抬高垫装置可有效预防膝关节屈曲,更有利于患者病情需要。(4)一种斜坡位下肢远端抬高版装置外观由帆布包裹,有拉链设计,如若污染可拆卸清洗,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下肢骨折后骨折部位周围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以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致肢体肿胀,有的患者下肢肌肉发达,会出现张力性水泡[1]。斜坡位下肢远端抬高装置能更好的促进下肢抬高的消肿效果,提高患者卧床舒适度,增加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宜广泛推广适用。
[1]赵泽雨,夏桑,吕乾,陈向,浦绍全,朱跃良.舒适型下肢抬高垫的研究设计与临床应用.
[2]朱毅,刘震,李凝,等.肌内效胶布贴扎术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6):552-553.
[3]丛晓娜,郭学芳,马晓鸥.自制下肢抬高垫的制作与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7-16,19(20):2452-2453.
[4]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