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6期   作者:谢欢庆
[导读] 建筑工程项目组成较为复杂,其实际建设品质的影响因素也较多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组成较为复杂,其实际建设品质的影响因素也较多,以较为常见的混凝土施工为例,它几乎会出现在建筑物的每一个部位,作为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多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频率也相当高,下面本为将以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问题进行说明,希望能与同行人员就其成因和治理办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治理
         引言
         混凝土材料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好,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裂缝质量通病,如果是肉眼不可轻易发觉的微观裂缝,且该结构部位承载能力在设计范围内,对建筑而言并无大碍一般不会刻意处理,但表面裂缝过大,使得内部钢筋容易受到侵蚀伤害,或者混凝土内部结构出现裂缝,会使建筑物结构面临较大的安全威胁,就必须针对问题原因进行治理,以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完整性。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
         1、材料原因
         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混合制成再投入使用的,并且还会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一些外加剂,那么这些砂石、水泥、骨料等自身品性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完工质量,这也决定了裂缝出现的概率,如果劣质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例如沙子含水量过高、水泥标号较低或者受潮严重,骨料颗粒级配不合理,水质污浊、腐蚀性强,这些都会影响混凝土使用性能,增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概率。  
         2、设计原因
         一是勘察设计阶段的地质考察工作不够细致,勘测数据信息不够精确,导致对于地基处理不当,这样会引起混凝土结构沉降裂缝,二是图纸上关于混凝土结构部位的设计不够合理,结构荷载计算不够准确,导致梁板柱截面尺寸不够,或者配筋设计不足,这样设计结构和实际受力结构会存在很大差异,三是混凝土配比设计不合理,不同的建筑结构部位对于混凝土的制作要求不同,对混凝土强度等级有一定的设计要求,而在制作混凝土混合砂浆时,如果实验室没有严格控制配合比,现场没有试验求证,导致水灰比不合理,或者是外加剂添加过量,配置出来的砂浆将不符合施工要求,混凝土性下降出现各种裂缝。
         3、温度影响
         温度裂缝的出现来自于混凝土结构自身特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类为收缩裂缝,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水分过度流失,导致成品混凝土性状发生改变,内外受力不等,内力超过外力约束就会使结构形变严重,其次是温度裂缝,由于水化热量过高,短时间快速集结导致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在水泥内部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内部体积膨胀过大就会出现裂缝,或者是受季节性温差和同一季节昼夜温度和天气变化时的温差影响,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会有所降低,而混凝土内部温度难以迅速变化,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下,不规则、不均匀的膨胀和回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将会从表面的细小裂缝逐渐演化成大的缝隙。
         4、施工影响
         首先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他们对于图纸的理解能力、构造要求、施工标准不够熟悉,且工作责任意思不强,很容易出现偷工减料和违规操作行为,使得混凝土施工效果无法保证;其次混凝土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序较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搅拌、运输、振捣、浇筑的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例如搅拌时下料不对,混凝土砂浆和易性差;运输时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振捣时间和力度没有合理把握、振捣范围不够均匀全面,混凝土结构内部存在气泡;模板构造不当或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够;工程后期的养护不到位,内外温差控制不够严格,受到外力震动和压迫出现裂缝。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治理
         1、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
         在采购材料时要尽量品牌和口碑厂家合作,同时要密切关注材料市场变化,货比三家,并加强对材料的质检和验收工作,另外还要注意根据材料类别和特点进行保管,尽量保持原材料处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不要受潮,不可被油污等化学物品污染,避免材料变质,保证采购到入场交付使用整个阶段的材料质量。此外在原材料的选用上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例如水泥,不同批号和规格的水泥不可混用,同时还要以试验确定合适的水泥标号,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反应的高温影响,还有碎石要严格控制含泥量和级配、水要注意其PH值,外加剂要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并注意其品种和掺量,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质检和试验数据来最终决定,不可凭经验推断随意确定,必须在混凝土施工的源头阶段做好预防裂缝出现的有效措施。
         2、优化设计
         图纸设计阶段必须要深入现场,仔细勘察地质和气候环境,进行受力分析和结构参数计算,在图纸中明确各结构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配置,对于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进行特殊设计,例如增加钢筋的用量;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形式设计合理,图纸内容能够在施工现场有效付诸实现,在图纸审查阶段一定要确保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参与,共同完善施工设计,确保建筑主体和基础各个部分受力均匀;其次为了优化结构设计可采用伸缩缝框架结构形式,在关键部位采用永久式的伸缩方式,凹角处布设暗梁提升结构面的规则性,以规范性、合理性的建筑设计来降低塑性收缩、沉降以及结构性裂缝出现的概率;最后要合理设计材料配比,既要结合工程经验和设计规范,也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变通,更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合理引入新型材料,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原材料和配合比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且要在现场混凝土浇筑施工前进行验证。
         3、合理控制温度
         首先可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施工时间,尽量在下午和傍晚时分,若是在高温天气施工,需增大混凝土摊铺面积,减小高度,以便热量散发,还可对冲洗碎石,起到降温和清洗作用,温度较低时,为防止冻裂,可适当加入塑化剂等外加剂,既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量,还可避免混凝土表面过度干缩;其次混凝土原材料要遮阴存放,避免混合时砂浆温度过高,还可用冰水进行拌合,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构件中通过埋没冷却管,减小内外部温度差异;此外一定要掌握好混凝土各道工序的施工时间,并在养护期间做好温度管理,及时洒水养护,或是覆盖保温,在混凝土养护过程设置温度监测点,实时掌握温度异常,并针对温差过大处采用适当的降温和保温措施,防止水分散失,有效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
         4、加强混凝土施工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其责任意识,在施工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强调清楚可能出现的裂缝部位和原因,并确立责任制度,严格约束和监督其施工行为;其次要加强对浇筑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浇筑方案,对拌合料的运输和下料方式进行严格规定,振捣时要控制好 浇筑范围,选用合适的振捣器稳定操作,直到其表面状态合格,同时为了避免骨料下沉、表面浮水过多,可在混凝土凝固前适当按压表面,在此作用下不容易产生伸缩裂缝;提前预估容易发生开裂的位置,对其基本构造进行严格把关,可优化混凝土原料配比,或在混凝土表面铺设脚手板,以降低荷载原因产生的裂缝;浇筑完成后,要做好养护施工,不仅合理控制温度,还要在雨雪天气做好混凝土结构的遮盖工作,注意排水,并避免吊卸材料操作,严格检测混凝土强度,达到施工要求后方可拆模。
         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建筑市场促使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中的基础工作,其自身性质和施工工艺水平都会影响其最终质量,裂缝问题作为其常见质量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施工完善,以保证施工质量,维护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景盼,张海燕.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9):112-113.
         【2】张伟力.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居舍,2019(22):1.
         【3】郭亚勇.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建议分析[J].砖瓦世界,2019,(4):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