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研究 佟永冬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佟永冬
[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关注园林的景观。
        身份证号23270019820403XXXX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关注园林的景观。文章首先对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策略,包括注重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体系的融合,优化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辅助教学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强化课程设计环节训练。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本科教学
        引言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为五年制本科专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根据我校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这门课程设置于城乡规划专业第5学期。该课程学习之前为专业基础课(如美术、艺术造型、建筑设计基础等)和公共必修课,本门课是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在城市这个大尺度下的开放空间(如街道、广场、小游园、居住区绿地、校园绿地、公园绿地等)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该课程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联系十分紧密,因此该课程在城乡规划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通过对课程的改革与探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拓宽其就业范围,符合我校一直秉承的“OBE”教学理念。
        1注重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体系的融合,优化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
        充分发挥现有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相关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强化徒手设计和表达的基本技能及空间表达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感和较为客观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在城乡规划专业(五年制)培养方案中,风景园林规划原理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其中理论课教学为48学时,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该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32学时,在第七学期进行,与风景名胜区规划(40学时)、中外园林史(24学时)、园林植物与造景(40学时)等选修课程共同组合成风景园林课程群。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调整中,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将中外园林史课程调整到第二学期,园林植物与造景课程调整至第三学期,风景园林规划原理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及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合并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安排64学时,调整至第四学期。
        在基础教学中加大环境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学等国际先进理论内容和技能的比重,正确认识环境景观与自然、城市、建筑的关系。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以开课之前的素描、色彩、测量学、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基础,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乡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心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为后续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风景园林教学团队逐渐突破了艺术史、绘画、植物学、工程学等内容的传统教育,拒绝以美术的方式设计景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加强了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时代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同步。
        2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2.1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与学生深入地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课堂建议与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将其归纳为2点:第一,希望了解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和景观设计的一些前沿知识;第二,如何设计景观,景观平面图如何表达。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经常忽略景观设计的理念问题,理念相当于景观规划设计的“灵魂”,也是学生景观设计深度表达的一种方式,设计缺乏理念就如同人缺乏灵魂一般,毫无灵性,因此根据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3种解决途径。首先,课堂加入一些有价值的视频资料(如同济大学刘悦来《共治的景观》等)和优质论文,与优秀学者对话,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景观的认知和了解当前社会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设计景观”这个问题,老师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靠学生不断的临摹与再设计,不断地在优秀案例分析、优秀景观设计方案临摹中总结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设计手法与思路。

最后,要求学生每人解读一位景观设计大师的作品,分析其作品并写出心得体会,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大师的设计理念,从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比如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讲解,这样的课堂更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或者让学生自己外出调研等。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以及课时量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些要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不断改进
        2.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资源
        虽然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定位下,景观方面的课程属于从属地位,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关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根据教学对象对规划设计认知的思维顺序,将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进行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成为一门“理论+设计”的课程,避免学生只接受“半截知识”的情况。厘清开设课程前后关系,调整开设学期、学时,将《环境行为学》《规划设计表达与表现》《修建性详细规划原理》(以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为主)等课程开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之前,加强与城乡规划平行课程之间的嵌入式教学补充。配强师资力量,增强与其他设计课教师之间沟通,借鉴其他高校“教师组”的教师配备,形成“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递进式教学任务制定与指导。增加教学建设投入,针对本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对象、课程安排等编写教学讲义或教材。
        2.3设计成果评分环节
        除题库中少数小题目由每位学生单独完成外,大部分题目需要“个人加小组”的模式完成。对“个人加小组”的题目进行评分时,将小组成果的分数和组员各自负责部分成果得分分别进行统计,形式不同百分比,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分组且分人”的责任评分方法,让每位学生责任明确,避免以前小组内某些认真或能力强的学生做了大部分工作,但与某些不认真或能力弱的学生不做事或少做事得分相同的情况出现,改变以往“吃大锅饭”的评分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以往我院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均采取每位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以后独立阅卷评图,完成评分工作的方式,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主观性强的弊端。通过教学改革,现在的课程设计无论由个人还是个人加小组两部分,都要求模拟方案汇报现场公开进行方案展示讲解,并就方案进行答辩,每位教学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机提问,然后由每位教师和学生参与评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分,教师评分和小组评分占不同比重,综合得出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
        2.4完善考核机制,做好过程管控
        对于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测自己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而非仅仅获得最终的一个结课成绩。完善考核机制,做好过程管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及时的解答。通常传统采用的期末试卷考核,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成绩评定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结合设计训练一起考虑,同时兼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设计分析等方面综合考虑,分配好各考核项的占比权重,形成最终的课程成绩。
        结语
        通过我院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证明,本研究中阐述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专业态度、踏实认真的工作习惯。同时,也更好地规避了教师单独评阅打分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而工业出版社,2013.
        [2]江海燕,寇 军,朱再龙.景观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规划师》论丛,2011.
        [3]朱丽娟.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中旬),2008(6):36-37.
        [4]于东飞,王琼,乔木,等.建筑类院校环境景观设计基础课教学优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92-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