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彭程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现已取得显著成果,有必要探索其可持续发展。
        上海戊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现已取得显著成果,有必要探索其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该技术发展现状,探究了该技术发展的现存问题,并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三种策略,即提高智能建筑质量、应用绿色节能技术材料以及提高建筑物安全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
        引言
        人们物质需求渐渐得到满足后,必将开始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体现在安全、质量、环境、功能等诸多方面。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进建筑智能化技术,但是在提高建筑品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运用建筑智能化技术是未来我国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建筑智能化技术现状探究
        现阶段,建筑智能化技术在我国多应用在建筑节能、办公、安保方面,提高了建筑综合质量与使用者体验感受。在节能系统中的应用有效地改良了传统电气耗能,具有节能减排的效果。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帮助越来越多的人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走出来,通过应用计算机快速处理信息数据,不仅提高了办公速度,还提高了办公质量,降低人工办公误差。在安保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建筑安全,更好地为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主要应用于电梯、消防与监控方面[1]。
        二、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问题
        (一)政府扶持不足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独立于传统技术的有一个新技术领域,它隶属于高新技术,发展尚不成熟,且变化极快。历史经验表示技术发展方向不正确不仅不会起到保障作用,还容易出现阻碍、紊乱等诸多问题,影响社会发展。但目前,我国相关扶持、引导政策较少,急需政府进行合理的引导。
        (二)产品尚未国产化
        不应仅仅将建筑智能化技术当作一项可运用的技术进行发展,而是应当探索其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智能化市场产品仍以引进技术设备产品为主。因此,国家应当加强对国产建筑智能化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逐渐实现产品国产化。
        (三)应用技术较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来说,我国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就以监控技术为例,存在断电、监控盲区、设备损坏、报警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安全。此外,在电梯、消防等安全系统中的应用也存在不足,一旦报警系统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故障,轻则影响居民生活,重则引发火灾,严重威胁居民人身财产安全[2]。
        三、建筑智能化技术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保障质量,促进发展
        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所建设的建筑物质量备受人们关注,建筑质量影响人们是否购买建筑物,影响建筑行业是否愿意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进而也会决定建筑智能化技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质量方面进行探究,具体可以采取下述措施:
        第一,国家出台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所建设的建筑物的质量标准相关文件,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并进行指引与规划。建设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建筑质量,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第二,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社会进步趋势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产品进行调整,不断进行升级与更新,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重视建筑智能化技术在市场上各个领域的应用,探索多元化应用渠道,促进市场上众多行业改革发展,提高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度,包括建筑设计、管理、施工等等,以此提升各个领域对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了解与运用,发挥协同作用,共促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
        第四,培育更多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包括监理、技术、施工等等,对涉及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员工展开专业培训,要求员工经培训达标上岗,从根本上保障建筑质量。
        第五,智能建筑工程招投标期间必须重视审核文件的真实性,要求内容具体、明确,能够满足智能建筑质量要求。
        第六,智能建筑工程项目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为了有效控制成本,降低施工误差,提升建筑质量,有必要引入技术咨询师,遇到技术难题寻求咨询师帮助,以保证高效准确解决问题,顺利施工。


        第七,智能建筑建设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二者必须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构建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存储二者相关数据信息,供建设单位查阅、参考,更好地保障建筑质量,同时为建筑智能化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二)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1.节能技术
        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工作应当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目前相结合,侧重选择应用节能技术,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项节能政策,在建设过程中选购节能材料与绿色产品,重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在设计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结构期间,对于室内照明、空调等,选择新型环保材料、技术,同时重视应用自然光。对于建筑物外墙施工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工艺,增强保温性。比如可以应用硅酸盐砖、玻璃棉制品等等。着眼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节能技术、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对建筑物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建筑物综合质量,以节能、环保、绿色共促其发展[3]。
        2.技术发展
        建筑智能化技术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推进节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形成共生效应。需要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节能标准采购产品与材料,最大程度上降低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例如,在智能建筑建设期间探索研究应用节能技术、产品的新方法、新路径,尽可能掌握不同类型材料在智能建筑建设期间的应用方法,将其充分融入到智能建筑中,为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场所等的要求,在应用该技术时还应当秉持环保理念,降低污染,节约资源。例如,在智能建筑门窗设计期间,可以形成应用密封条、金属窗等的设计方案,以此保障门窗功能。另外,还需要重视分析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而建成的建筑特色,逐步将其打造成应用并持续发展该技术的原因之一。
        3.综合应用
        为了建筑智能化技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不仅需要考虑建筑质量与节能效益,还需要全面考量与其发展相关的诸多因素,从细节入手,逐一击破,提升智能建筑整体性能。首先,需要提高对智能化产品的应用力度;其次,需要大力研发智能化产品,尽可能开发出与建筑物各个部分相契合的产品;最后,控制好光照、空调、地热等智能系统。把节能、技术、建筑物与建筑智能化技术联系到一起,聚集多方能量,促进发展。
        (三)关注安全,助益发展
        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建筑物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建筑物的安全性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如果建筑智能化技术在提升建筑物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基本上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建筑智能化技术在安全方面的应用多采用将其植入到建筑安全系统中,以保证消防安全与电力安全。为了助益建筑智能化技术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此对该技术在消防系统与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现阶段,我国建筑物消防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其一,具有报警作用的控制器;其二,兼具报警与消防作用的控制器。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方法就是将该技术引入这两类控制器中,需要结合控制器具体情况巧妙融入。具体而言,第一种控制器融合模块主要是探测险情时需要使用到的模块,它能够探测到火灾位置,把建筑智能化技术引入到探测器信号传输及中继模块中。第二种控制器主要由输入/出、指示器等组成,结构相较于第一种更复杂,报警、联动运行回路有区别,因此应当逐一引入该技术,保障控制器可靠性。
        可以采用该方法引入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组合该技术与控制器前,需要绘制好图纸,形成组合方案,实践中消防控制器、显示装置等都会安装在建筑物墙体上,距离地面约1.3m-1.5m,在门轴附件。引入建筑智能化技术必须保证建筑物所有火灾信息均能够得到显示,同时可以采集控制器数据信息、传递信号,探测到险情自动启动消防设备。需要保证消防全部设备,如控制器、探测器、报警按钮等总数量最多3200点,任何一条总线回路所连接的设备总数至多200点。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相比于在消防系统中应用更加简便,需要保障接地安全,应用该技术有效控制接地电阻值。在电梯、扶梯、电源等方面的应用需要遵循下述要求:一是电流必须超过预测电流,使用低压断路器;二是断路器、电梯、电源等负载曲线应当协调一致;三是在电梯外侧墙壁上,距离地面约1.3m处安装电源智能检修装置。通过上述种种措施,凸显出智能建筑安全性,体现出建筑智能化技术价值,助益其可持续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推广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有必要从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各个环节探索有效应用该技术的方法,便利国民生活,全面提高建筑安全性与建筑质量,逐步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建筑建设水平,同时在绿色理念的应用下,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玉强.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1):40-41.
        [2]于广明.建筑智能化技术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03):209-210.
        [3]王珂.关于现代建筑智能化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5):161-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