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黄河河务局 山东省惠民县 251700
摘要:黄河水利环境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黄河水利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区。它是战胜贫困的重要领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利环保与黄河优质发展的统筹协调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科学选择。黄河水利的环境保护和优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有效协调环境保护与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科学的选择。这必将对黄河水利的长远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关键词:黄河水利;环境保护
引言:
黄河水利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这也是我国战胜贫困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分析当前黄河治理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保护总体布局的具体措施,计划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系统构建了黄河“大治理”的总体格局,即调水调沙、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治理,对黄河治理与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1黄河水利工程环境保护重要地位
1.1打造我国重要生态屏障
黄河水利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它从上游到下游连接西北、华北和渤海。这是一条连接三江源、祁连山、魏奋平原和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大生态走廊。水资源和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然而,黄河一直以来都是弱病交加,洪水频繁,洪水风险较大,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是黄河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先天不足的自然因素,也有后天剥夺的人为因素。外观位于黄河,根位于流域。建设黄河水利生态屏障不仅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源涵养,保障黄河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水利优质发展,而且有利于为全流域人民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洁净土壤、宜人气候等多种生态产品。
1.2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遵循经济规律,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选择。黄河水利是我国粮食生产和能源富集的重要核心区域。它是化学工业、原材料和基础工业的基地。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黄河水利不仅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等问题。,但与长江流域相比也存在黄河水利发展不平衡、黄河中上游七省地区发展不足等问题。水利环保和黄河优质开发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高。
1.3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党郑重承诺,坚决战胜贫困,让贫困地区与全国一起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黄河水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黄河中上游和黄河下游洪泛区,这是一个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中,有5个与黄河水利有关,黄河水利有许多承载生态功能的区域。这些地区与贫困人口的分布高度重叠,使得战胜贫困的斗争非常困难。黄河水利的环境保护和优质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流域人民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也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巩固扶贫成果。
2黄河水利环境保护谋划布局
黄河水利环境保护和优质发展应尊重法律,摒弃征服水和自然的冲动。黄河水利工程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的气候带。自然条件很复杂。管理和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
在沙漠防治和荒漠化控制方面,主要目标是遏制五大沙漠的封闭趋势,实施防风固沙工程,建立沙漠防护林体系。同时,通过生态移民、围栏等措施,推进内蒙古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宁夏中部和青海省塔拉坦水蚀风蚀交错区和农牧交错区生态退化和荒漠化综合治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
河口地区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区域内退化湿地的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开展老刁口河河道等备用流道的生态恢复,推进池塘和农田退田还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改善河口生态功能。
同时,充分利用调水调沙期和汛期,实施河口淡水湿地生态补水,及时开展备用海道生态补水,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
在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方面,实施黄河干流生态调水,优化湟水、渭河、汾河支流水资源配置和调水,加强水生生境恢复,实施黄河下游滩区改造,努力保障河流生态基本流量,维护河道廊道功能。实施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和湖泊生态治理。继续在干流和主要支流集中的城镇河段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对湟水、汾河、延河、泾河、苏水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和东平湖等湖泊的河湖系统连接工程,系统改善水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3黄河水利环境保护系统筹划
3.1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
在现有工程条件下,深化水流动力条件、时空对接等方面的研究,优化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上游水库的运行方式,加大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后续力度。应尽快启动古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沙调控体系的整体协同性。加快水利枢纽建设,协调上游水沙关系,遏制宁蒙河段新“悬河”发展趋势。适时建设歧口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增强径流调控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
3.2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由于海滩管理和分区,应继续建设控制和指导项目,应进行“二级悬河”管理,并实施河道和海滩地区综合改造项目,以妥善解决海滩地区防洪与安全保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同时,建设水雨情预报和调度系统,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实施重要控制水库主要支流防洪统一调度,增强洪涝灾害管理和控制能力。
3.3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以农业节水为主要方向,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国家高效节水示范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技术升级,推进城市管网改造,推进深层节水。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流域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积极保障中上游生活用水、能源基地用水和提高发展质量用水。通过建设古县、黑山峡等重点水利枢纽和引黄工程集宁等区域水资源配置项目,提高重点城市和经济区的供水保障能力。
3.4实施水土流失系统治理
在水土流失最严重、对黄河河床淤积和高程影响最大、也是粗泥沙最有害的地区修建拦沙工程,以拦沙减沙。在董志远等高原沟壑区,应修建高原地表、沟头、沟坡、沟四道防线,防止高原地表萎缩。在黄河源头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围栏保护,减少和避免人为干扰和破坏。同时,因地制宜,全面开展旱地梯田的重建和建设。在冲沟发育活跃、重力侵蚀严重、拦泥效果显著的冲沟中大力推广淤地坝。进一步采取技术措施,推进黄河水利和水土流失全覆盖,规范动态监管,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结束语:
以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为主线,以环境保护和水问题管理为中心,系统规划黄河水利环境保护和优质开发的总体水战略格局,全面提出管理和保护的总体布局,实现黄河为人民谋福祉的目标。研究中提出的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的理念,也可以为我国主要河流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兴旺.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建材与装饰. 2019(34)
[2] 李英乔.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 商业故事. 2016(30)
[3] 李刚.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2)
[4] 杨玲玲. 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8(12)
[5] 钱新月,单桂芳.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 科技视界. 2019(13)
[6] 刘燕.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