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属于理科性质的地理学和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的交叉学科,应突出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该专业是基础应用学科,人才培养应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教学改革
引言
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都属于城市理论的一部分,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希望对现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探索城乡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设计。
一、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主要以物质空间规划的教学为主,轻视对学生城乡社会经济空间的规划意识的培养,导致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足,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缺乏。在后期由建筑设计课程转向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时,普遍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认知,过度较为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打破专业壁垒,方法是让规划课程下沉,在一年级做到建筑与规划相融合,从规划空间入手,建立城乡空间规划思维,形成对规划空间体系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综合的整体性思维,为今后高层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与城乡规划教育终极的“珠峰模式”中“城乡规划+空间”“城乡规划+社会”相得益彰。
(二)建立正确价值观
城乡规划学成为新一级学科后,原有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已不再适用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及建筑空间等多方面的不断交叉融合,使城乡规划学逐渐成为一门多元化学科。同时,城市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城乡空间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元的。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中,在原有的建筑基础课程中加入对城乡空间的认知,植入“规划意识”“社会意识”,核心在于提升学生对城乡空间的规划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为今后更好的为城乡发展服务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现状及目前的教学问题
我院城市更新规划设计课程目前主要在城乡规划专业大四上学期的主干核心课程中开设,学生的前期已修课程包括:住宅建筑设计、幼儿园建筑设计、公园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原理、旅游规划概论、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等.教学内容基本沿用常规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与国内各大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中开设的城市更新或城市设计课程一致.采用分组进行实际项目模拟选题,首先对任务书地块进行调研分析,对其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功能改变和置换,以注入新的活力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城市设计的图纸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改造,对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把控的倾斜较大.这种传统的训练和教学方式尽管图面表达效果较好,但没有跳出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关注点,与以建筑学为背景的工科院校课程成果雷同性较高,对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引入薄弱甚至缺漏,与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等内容相结合的探索也比较少,没有体现出我院基于旅游策划专业创立起来的背景优势,学科特色挖掘不够。
三、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改策略
(一)课堂翻转,多元考核结合
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要用一定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如此方能评定成绩取得学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学主要以知识点的考试为主。然而,这种模式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任何一套试卷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考完,学生通过突击的方式也可以获得高分,但学不致用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应用能力。实际上,除了经济学经典理论需要课堂讲授外,其他经济现象完全可以通过案例小组研讨、专题小组调研等多种方式实现课堂翻转。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全方位的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总结归纳、展示汇报和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快速的将所学知识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课中应用。
(二)学科发展要明确实用性导向原则
首先,规划是应用型学科,学科的学理基础要结合当前专业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科目。各学科的知识付诸实践教学是关键。城市规划本身因为涉及多专业课程背景,但安排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其他学科,而是要坚持实用性的导向原则,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贯在城市规划学科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学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构教学研究与实践与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把城乡规划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既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也在研究中综合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一举两得。例如,黄山市是国际性风景与文化旅游城市,其中徽派建筑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所以在针对该城市的规划方案设计中要深挖徽派文化内涵寻找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徽派文化交融点。在该项目的教学研究中,尝试高校与业界专家的联合教学的形式,即在项目中有职业经验丰富的规划师和项目管理人员跟进项目做教学指导。学生从实践一线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需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规划专业的学习兴趣。学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规划专业是集多学科背景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是各学科知识合理的融合在专业课各章节中,做好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也就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的使用。科学的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保证师资力量,才能落实教学改革。抓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培养集教师和师傅于一身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既懂教育,又有技术,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双师”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教师标准。有计划安排教师接受教育培训,到地方、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引进行业优秀规划技师、管理人才或项目带头人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教学。
结束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现势性,需要在社会动态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现阶段,国务院机构改革,部门权责和职能发生变化,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均会发生较大变化。而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导向。
参考文献
[1]曹世臻,龙良初.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67-69.
[2]解硕.探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问题[J].农家参谋,2019(23):260.
[3]李强,贺伟,杨立国,袁佳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制图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63-64.
[4]麻春晓,毛蒋兴.面向研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9):138-139+142.
[5]赵静,朱红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