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王思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8期   作者:王思
[导读]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滞、蓄雨水能力降低;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洪能力不足;相关工作者对排水管道的管理、维护不善所致。如果城市建设者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能够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渗透的排水设施,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将能够尽可能减少城市洪涝现象的发生,进而极大程度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发展。本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引言
        在当前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构建中,为了更好提升运行效益,在降低自身运行压力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引入和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至关重要,这也是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人员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可以综合运用多个资源体现更强优化改造设计效益。
1、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
        在学术方面,海绵城市一般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即在下雨时可以发挥聚集、净化及渗透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地表给水最大限度,而且还能够通过补充水资源,来对水循环产生调节,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建系统。在相关的规定里,海绵城市就好比海绵一样,能够在下雨时,将吸水、净水、渗水、防水及储水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建造海绵城市可以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城市建设需要将指导方针设置成为海绵理念,将城市排水系统的相关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将城市防洪防雨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可以回收利用雨水,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海绵城市还能够实现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及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对雨水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目的。而且建设海绵城市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在建设城市的时候,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更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
2、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老、维护差、改造难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中管道缺陷严重,同时,相关工作者缺乏对地下管线的保养维护,尤其对于一部分老城区来说,原本的给排水系统就十分陈旧,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后,管道缺乏基础性的维护,因此导致其本身很难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给排水系统的运行进行支撑,进而对地下管网的改造形成更大的困难。这也是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给排水实践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对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的既有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加强对地下设施的建设布局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给排水设计中。
        2.2城市水文条件未得到充分利用
        首先,由于在给排水设计中,企业的技术人员并未对海绵城市的客观优势在给排水系统中进行有效融合。同时,对于海绵城市的理念也没有进行适时更新,这种现象会导致给排水系统的优化性降低,其使用效率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海绵城市理念角度出发,对于我国给排水实际设计而言,有较多企业会对城市水文地质情况的客观规律形成忽视。例如,没有在雨季对降水量进行统计,同时也没有将多水地段的系统进行改善,这样会影响到给排水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给排水的设计实践中,在没有结合城市水文的情况,就展开设计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说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的技术设计水平,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将海绵城市的价值进行合理体现。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给排水设计中的绿化带设计
        在开展市政给排水中的绿化带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保证雨水被很好的收集。透水地面收集雨水需要注意设计绿化带的高度,一般要求低于路面15~20cm,并确保雨水口的均匀分布。②发挥水体过滤功能。对于收集的雨水,并不能够直接应用,而是需要经过过滤,提升雨水的清洁度。对雨水过滤,可以将种植土铺设其中,并将砾石层放置在种植土下面,同时按照要求安装渗透管,可以达到过滤雨水的目的,实现对自然水体的有效补给。③缓排滞蓄。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结构以及地形,来对导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实现地下雨水的有效渗入。
        3.2海绵城市理念在车行道和人行道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市政道路多为非透水性路面,下雨天容易出现积水,湿滑的路面降低了行车的安全性,还会严重阻碍城市地下水的补给。为了保证人们出行安全,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该对于人行道的渗水性和透水性予以增强,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透水性的路面设计能够有效减少道路积水,提高地下水的吸收能力。根据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期间,将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设在道路的上层,将非透水性材料铺设在中下层和基层,避免雨水对路基的腐蚀作用。
        3.3道路与给排水系统建设材料选择
        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的材料进行系统的规划,将道路安全性与排水功能统一结合,合理搭配使用透水性路面材料。根据我国相关道路建设标准规定,在车流量较大地段以及城市主要干道建设中不可使用透水强的材料,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从而在保障道路运行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给排水系统运行的效率。
        3.4关注滞水设计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还可以考虑到滞水功能的优化,借助于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较强的滞水功能,确保其可以表现出更强的水资源调控作用,辅助城市给排水系统优化水资源利用。当然,原有海绵城市相关滞水设施的设计运用还可以降低排水压力,在面临降雨量较大的阶段时,功能价值往往更为突出。从具体滞水设计方式上来看,设计人员首先可以考虑到城市绿化园区的构建,充分借助于园区中的乔木、灌木以及一些草本植物,提升自身滞水能力,降低在强降雨下的径流大小,进而避免市政排水系统受到严重冲击;此外,针对城市建筑物进行绿化改造,增加绿色建筑的占比,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要素来实现水资源的滞留,尤其是对于屋顶绿化区域,其滞水能力相对比较强,也可以缓解市政排水压力;对于城市中存在的一些池塘以及湿地等区域同样也可以充分设计运用,将其作为重要的排水目标,实现城市内涝的有效处理;在城市中的恰当区域布置下沉式绿地也可以发挥理想滞水作用,将水资源充分利用于城市绿化,作用更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面统筹影响城市给排水系统功能实现的要素,从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合理设计市政给排水功能类型,避免出现排水功能效果过高而造成的降水系统循环功能减弱以及排水功能不善造成城市内涝等情况的发生,从而促使城市给排水系统工程建设的利用期限得以延长,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克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4):121-122.
[2]武朝阳.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5):239-240.
[3]杨成民.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居舍,2019(34):131.
[4]张林厂.试论“海绵城市”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3):272-273.
[5]刘东生,杨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地产,2019(2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