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及加固措施探析冯琪惠 柴腾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9期   作者:冯琪惠 柴腾
[导读] 我国是历史文化古国,众多的古建筑需要保护
        摘要:我国是历史文化古国,众多的古建筑需要保护,修复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恢宏大气的古建筑,不仅能够记录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必须要针对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和加固措施进行探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古建筑的长期保存。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技术;加固措施
        引言
        古建筑是时代发展的印记,是折射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过时间的打磨下古建筑原先的光彩不复存在,特别在与具有国际化的高楼大厦相比较,显得破烂不堪。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有关古建筑保护工作逐渐提到日程之上,尤其是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与文物保护单位需要联合起来解决古建筑保护、修复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让古建筑重新散发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1古建筑保护修复以及加固的重要性分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代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能够分析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并且对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历史建筑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民居古建筑等不同的古建筑类型,由于其规划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能够帮助人们直接判断古代建筑的整体风格,并且为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另外,通过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也能够围绕着古代建筑资源开展相关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获得大量的资金,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2保护和修缮古建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保护意识淡薄
        当古建筑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时,许多人并没有秉持着一种关心态度,也不会主动提供相关援助。这使我国古建筑持续性的遭到破坏却无法及时、有效的开展修复工作。如今,我国已经开始加强文化建设,但当保护传统文化和追求经济效益产生冲突时,传统文化仍会被舍弃。如在进行城市规划、开发楼盘时,许多古建筑文物依旧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社会大众对古建筑及其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继而影响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的开展。
        2.2缺乏专业的修复与改造人才
        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比中可清楚地了解到,在古建筑保护与改造方面我国起步比较晚,存在欠缺,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与原生性,即便是复刻也难以体现出最初的面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古建筑修复与改造当中缺乏专业的人才,所招聘的改造人才不具备理论与实践技能,也没有做好培训与教育工作,甚至所选择的修复人员是没有经验的建筑人员或者美术学生,这样一来,是无法对历史与文化进行还原的。当然,在很多地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的时候会选择利用现代工艺取代古老技法,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却会导致古建筑丧失最初的价值。
        2.3设计思想上的深度融合
        中国固有式建筑这一说法产生于民国政府,指的是利用西方建筑技术方法,同时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某方面特点,由此设计而成的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围绕此曾作出相关讨论,中心思想为“依照旧式、采用新法”,思想上仍采用中国古建筑设计思想,技术与装饰材料上进行有效创新。
        3改善古建筑修复工作的举措
        3.1培养和提高民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要想积极推动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首先要从民众出发。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工作,向民众传递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全面提升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具体到细节上,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第一,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进行宣传。

如今短视频创作的兴起给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渠道,工作人员可采用短视频的方式介绍我国的古建筑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让大众在了解、欣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保护意识。第二,在教育领域中渗透有关于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专业知识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的哪个阶段,甚至包括成人教育,都应该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做文章。只有全面地施行专向保护意识教育,才能借助被教育者的力量,向社会大众传递保护思想,带动与激发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并做出相应行动。
        3.2做好古建筑修复改造专业人才培训工作
        积极古建筑修复改造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是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现阶段供建筑修复与改造人才紧缺,对此需要拓宽教育途径,尤其是高校要开展相应的专业,为教育者提供教育平台,还要聘请专家进行讲解,将修复技术进行传承。另外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体现出系统性,尤其是对于所涉及的知识要加以整合,从建筑学、历史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出发,提高古建筑修复与改造水平。
        3.3古建筑的加固工作
        在古建筑的加固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打桩加固技术,通过加强建筑物周围的土壤密实程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建筑基础下沉。还可以通过土方填充施工,对建筑周围的洞穴进行填充,能够有效避免有机物对建筑基础产生腐蚀的问题。在土方填充时,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开挖深度和开挖范围,要保证远离房屋台阶,而且当地基出现下陷情况时,应该提前进行补救和预防。在建筑物周围可以设置挡土墙,保证地基土层避免出现慢性变形的问题,也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应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挡土墙建设方式。在加固修复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结构受力和结构抗震机理的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古建修复的科学性、保护性、可行性原则来还原古建筑的原始风貌,这样才能够保证古建筑结构的稳固,避免在地震中受到影响而出现倒塌情况。在地震发生时,由于原有的木结构会发生变形,引发折榫、脱榫的情况,所以,为了提高木结构建筑抗震的性能,必须要加强对于构件的日常维护,通过利用拉杆法、增加截面法、增加约束法等技术增强古建筑的稳定性。
        3.4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
        古建筑是历史沉淀的载体,也是前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在新时期需要做好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其中要通过宣传的方式进行保护。众所周知,通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因为部分游客综合素养过低,会在一些知名的景点,比如故宫、长城涂鸦、写字,这样一来,则会对古建筑造成损坏。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通过宣传的方式,比如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提高人们古建筑保护,争做古建筑的保护者。
        结语
        综上所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是一项长久的工作。由于古建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在进行修缮工作时要学会尊重和传承古建筑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保留古建筑及其文化内涵,我国才能依托强大的文化实力走向繁荣复兴。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时,也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合理选用修缮材料和方法,避免出现工作失误。同时国家和政府机关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为该项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柳红明,徐天莹.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及加固方案研究[J].城市住宅,2016,23(7):48-50.
        [2]田桓宇,董力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42).
        [3]郭霞霞.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讨[J].江西建材,2018(3):57+60.
        [4]李竟贤.古建筑文物保护及修缮需重视问题探索[J].明日风尚,2018(6).
        [5]李东杰.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北方文学(下旬),2017(4):132-133.
        [6]梁仕然.基于文物实例的北朝建筑构件装饰美学革新浅论[J].建筑与文化,2017(06):12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