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初中生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代迎春
[导读]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上比较复杂,特别是有强烈的“成人”心理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上比较复杂,特别是有强烈的“成人”心理、“自我”意识——这就使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讲道理”。而《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又恰恰是以“讲道理”为主要特征的,与初中学生的心理正好相左。要想达到学科的教育目标,首先就需要使学生愿意听、主动学,否则,一切教学行为都可能落空。
        关键词:初中;学习;主动性;《道德与法治》
       
        学生进入初中,也就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个生理、心理的转型期,学生出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也就是,认为自己长大了、自己懂事了、自己能处理好问题了,希望别人(家长和老师)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在这种心理下,就出现了我们所谓的叛逆、逆反等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件事,就是家长、教师唠唠叨叨地讲道理——心理说,“我什么都懂,不需要你讲”。但其实呢,太多的道理他们不仅是没有认知到,而且连接触还没有接触到。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给他们“讲道理”。一方要讲,另一方不愿意听,这就成了一对矛盾。在这种情态下,无论教师再怎么努力,正确的思想理念、法制意识也“灌”不到他们的心里去。因而,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的教学来说,特别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意愿。
        一、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认同这个观点,也都在积极去做。但是,为什么有些教师所营造的氛围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呢?因为对“优良”两个字的理解不一样。我们所说的优良的氛围,是指氛围要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要与他们的需求相符合——有些教师一上课就板起脸来,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不许“搞小动作”。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氛围,是一些教师所认为的“优良”的氛围。但其实不是。
        我们总是看到,只要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如出笼的小鸟一样快乐地在教室、在操场上“飞”。而上课铃一响,又一个个低头耷眼地闷不作声。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而是课下愉快的生活情态是他们所向往的。所以,从这个日常每天都能见到的现象上,我们教师就应该知道怎么做,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了。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沉闷、刻板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开放的情态下愉快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问就问——有的教师会说,那学生“天南海北”地乱说、乱聊,还怎么教学呢?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具有了参与的主动性之后,他们被知识所吸引,在课堂上所聊的、所问的就一定会是与学习相关的。比如,在学习“男生女生”这个小节的时候,教师不要一上来就开始讲,“进入青春期之后,男生女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男生……女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本来就是处于青春的萌发期,他们自己已经对男女的差异产生了疑问和好奇,也有了自己内心的思考。这个时候,教师一上来就要放开大家的思想,“大家来说一说,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区别?女生来说一说男生的缺点和优点,男生来评一评你喜欢女生和讨厌女生的原因……”一下就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在自由、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就完成了对这个知识的认知和判断。在这种氛围下,你想,学生还会去聊别的内容吗?
        二、使用新鲜有趣的教法
        初中学生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成人思想,也就意味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究心理、求知欲望更强烈了。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在这种心理之下,在行为和心理上就表现为活跃、躁动、不安分。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有想法,不能对某一种事物产生持续的、稳定的关注。对学习方式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即便是特别有趣的游戏法,也不可能总能抓住他们的兴趣。只要是缺少变化,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倦感。

因而,根据初中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组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有个创新意识,多动动脑子,换着花样地教。这样,新的学习内容加上新的学习方式,就能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意愿抓到课堂上。有些教师可能会说,我再有创造力,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换个方法吧?哪里来的那么多方法?其实,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师也不用把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全推翻,只需要在大的教学方法框架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即可达到创新方法的目的。比如,同样的游戏法。今天采用的是比赛式的游戏,明天采用辩论式游戏,后天又换成合作式游戏——游戏方法的模式不变,而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组合,就出现了新的教法。就比如上面提到“男生女生”那个案例,是用了讨论法。将学生分成男、女两个派别进行讨论。而到了学习“揭开情绪的面纱”时,我又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同学们,我们经常说,某某同学今天又‘闹情绪’了。显然,情绪是个负面的评价——但情绪都是负面的吗?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些种呢?请大家分成小组,挖掘自己的情绪经验,大家进行汇总分类”。这是使用了小组式合作讨论。而有的时候,我还会采用大辩论式的讨论。比如在讲有关集体的理念时,我将自己和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做“正方”,我做“反方”。我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们自由反驳,看看谁能说服谁。如,我说,“我认为中学生希望被认可和接纳是不对的,我看到你们很独立,别人怎么批评都无所谓、怎么说也不听。这说明,人不要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要有主见。‘我就是我’”。学生反驳,“老师不对,我们可不是这么想的。我们当然希望大家的认可。但关键是大人们不认可我们!”……通过这种辩论,也就完成了正确理念的传导。
        学生们总是在不同情态中完成学习,就不会出现对学习形式的厌倦感。
        三、理论与学生体验关联
        初中学生感觉学习《道德与法治》无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这个学科“无用”。也就是在课堂上学了一些“大道理”,对他的生活实际没有帮助。没有学科的价值认同感,使他们对学习没有动机。比如学习了数学,至少可以在购物的时候会算账。学习了语文,可能在将来工作中填写个工作报告什么的,也有用。可我知道了“男生女生有区别”“集体观念有力量”之后呢?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基于这个问题,教师在组织理论教育的时候,就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关联起来,让他们通过直观的体验来完成理论的认同和价值的感知。
        比如在讲“集体的力量”时,我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绑脚跑比赛。规定,其中一半的小组在比赛前进行战术商议,而另一半小组的学生则不能在赛前进行讨论。然后,每两个小组一对进行比赛。大家马上就体验到,经过集体商议的小组全部取得了胜利,而没有进行集体商议的小组,在绑脚那个环节就因为想法不统一而乱成一团,在跑步的过程中大家先迈哪只脚也不一致,最终输掉了比赛——这种体验学习方式,既有趣,又直观地呈现了理论的价值意义。理解了这个学科的实践价值,学生们自然也就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讲道理”与学生不愿意听人“讲道理”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在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的情况下,“道理”也就无法讲得通了。所以,基于这样的学情,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出来。通常来说,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使用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强化学生的经验体验等策略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书剑.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分析[J]. 中外交流, 2018, 000(021):105-106.
        [2]苏晋裕.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 教师, 2018, 000(018):24-25.
        [3]邵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 2019, 000(032):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