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河(库)管护所 四川资中 641200
摘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库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是助推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促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河(湖)长制、企业河(库)长;河库警长、以水美城、多元化投入
绪论:
河湖作为洪水通道、水资源的载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确保河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河(湖)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完善水治理体系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引领河湖管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从维系河湖生态健康,把加强河湖管理作为保障水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河湖管理,不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资中县共有71条河流纳入县级管理,河流总长1200.5公里,流域面积1503.5平方公里。其中省级河流1条,市级河流12条,水库17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自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资中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河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河湖环境显著改善。
一、突出问题导向,统筹环境治理
一是树立系统理念,科学搭建平台。成立了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第一总河长、总河长、三级河长,实行县域水域管理全覆盖。二是以长效为目标,构建责任体系。及时落实人员经费保障,建立各级河长巡河制度,严格落实河长会议等六项制度。三是应急谋远结合,开展专项整治。重新划定禁限养区,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积极推动停产企业完成升级达标改造。完成河滩地非基本农田耕种面积统计,严厉查处违规采砂破坏岸线等行为。全面取缔沱江流域水库、塘堰网箱和肥水养鱼,严厉打击电、炸、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完成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隔离设施建设工程,签订隔离网内涉及土地流转协议,并进行树苗栽种。取缔非法砂石堆场,严厉查处了采砂场违规侵占河道及建筑企业违法倾倒垃圾行为。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出台《资中县“五清行动”、秸秆禁烧常态化考核工作暂行办法》,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突出造林绿化,实施“三带绿化”工程。
二、创新亮点工作,实现全域覆盖
一是创新三级联治,挂图作战,企业河(库)长,河库警长,贫困户 “护河员”,党建志愿队,片区河长,联动机制,综合执法机制,攻坚持续作战。二是集中行动专项治理,保护沱江。围绕河长制工作“六大任务”,重点强化沱江污染源头治理、加强沿河环境整治、重拳实施沱江集中治理行动。行动从沱江河两岸污染防治,水体生态环境保护、河道绿化等数个方面着手,共计200余天,切实保护了沱江河生态环境,推动资中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展开。三是延伸河长制体系,整治小微水体。将位置特殊、影响较大,但未纳入水库登记管理的山坪塘、石河堰,实施小微水体试点,每个镇选1-2个山坪塘设置塘长,以制度形式固化“小微水体”长效管理经验,营造持续长效治水氛围。四是全域覆盖,河流治理直达“最后一米”。进一步完善锁定了镇、村级河流,打通管护“最后一米”。
三、建立示范引领,高效利用资源
按照“生态塑形、文化立魂”理念和“编制大规划、建设大生态、构建大骨架、培育大景区、催生新业态、形成新支撑”的总体思路,围绕“江为中心、两岸辉映,城为核心、城乡闪耀”总体布局,着力实施“以水美城”战略,实施以水美城,打造多个旅游观光示范带,增添县域发展新活力,利用沱江河及其两岸的自然风光,建设观光旅游生态休闲项目(沱江新画廊),做好水文章。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企业参与、业态巩固、活跃新村”的思路,积极利用“回家工程”,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打造河长制标杆。
在沱江两岸,通过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社会资本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的业态,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湖)长制的推行加大了河道整治与管理的力度,使河道的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变,水体污染得到控制,河流水质得到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现行河(湖)长制是各地以问题为导向、落实地方政府涉水主体责任的一项新制度,在积累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同时,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探索创新上还不够
在创新探索上还缺乏大力举措,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思路不宽。
(二)部分群众保护水环境意识不强
部分群众对河道环境保护的主观意识不强,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习惯,未能主动配合、积极参与河道环境整治,河道环境整治存在难度大、易反复等情况。
(三)河流年径流量较少,加重水质保护压力
由于我县属于低径流区,每年径流量较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缺少大型骨干工程补给水源,加之近期降雨少,河道断流时有发生,水体自净能力弱,加重了水质保护的压力。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河(湖)长制投入保障
一是落实河长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管理,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湖划界、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工作费用。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项目统筹力度,整合水利、环保等各项资金,加大对城乡水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库环境治理与保护。
(二)加快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
结合环保突出问题整改等工作,着力整治污水直排、垃圾乱倒和治理黑臭水体、河面垃圾等工作,确保水生态环境持续保护并逐步改善。同时,规范管理好已投运的污水处理站,确保各流程工序正常运转。
(三)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村规民约。将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形成门前三包机制,人人参与护河。二是强化主动协调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治理工作,逐步形成部门、各区域共抓共管共治的流域保护合力。
(四)深化创新形成合力
一是推进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围绕“构建丘区经济大县新支撑、增添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建设绿色生态、充满活力、幸福和谐的美丽资中”主体方向,重点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尽早尽快实现乡镇全覆盖;创新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将农旅项目融入到沱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中,打造特色亮点,推动治理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推进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工作。二是借助现代科技探索“智慧河长”,大幅度提高河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推行“一米河长”,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片区河长例会,确保责任覆盖无盲区。四是结合“回家工程”,以响水滩、沱江新画廊等项目为试点,探索社会化投入机制,确保整体工作有经验、有看点、有效果。
(五)实现水资源优化配制
一是实施“以水美城”战略,从建设大生态、培育大景区出发,放开视野做好以水美城项目设计规划。把以水美城项目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江为中心,积极做好沱江两岸景观打造,以城为核心,不断推进城市周边发展建设。二是推进“三园”互动融合发展。按照“三路一带、三片相连、三园互动、城园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推进“三园”互动融合发展。结合水利项目规划,通过新建整治渠道、新建管道、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整治石河堰和技改提灌站等措施,全面统筹规划,高效配置水资源,为三园区及周边区域提供水源保障,提高园区效益,满足周边生产生活、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协同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