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柳李琼
[导读] 摘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与民族的未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环境监测站  湖北恩施  444300
        摘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与民族的未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立足于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原则,展开对有效策略的浅要探析。
        关键词: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策略
        1、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工作原则
        在促进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持“质量第一、标准监测、协调发展、全民监督”的工作原则。一方面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引起民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思想认知。同时,应保障检测数据的精准性,完善数据管理,推进立法与建立行业标准;另一方面应促进多方联动,从国家到地方,相关部门、基层单位与检测机构均应积极的履职尽责,避免在生态环境的检测中弄虚作假,为了“面子”而谎报数据。故此,需建立独立的部门或监管机构,保障监测工作的有序运行。此外,更需引入高新技术、创新理念,助力科学监测,使大数据、AI、卫星遥感技术等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而服务,使其迈向现代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并且,还应重视构建良好的行业规范,形成高度的行业自律。
        2、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主要目标
        着眼新征程,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处、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用生态文明建设奏响和谐“中国梦”,应重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其中,可立足“三步走”要求,纵观全局、放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落实,对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出具路线图、时间表与任务书。
        现阶段,应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将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条件成熟时将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逐步上划为中央事权。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1],全面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衔接。
        至2035年,生态环境取得根本性好转,政府监管压力降低,企业守法,行业自律,公众认知水平较高,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开放搞活监测市场,进而下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渐由大范围、多指标监测转向特征污染物监测。供给方式由主要依靠政府逐步移交市场监测力量,功能结构由主要服务政府监管执法逐步转向主要服务社会公众、指导监测市场。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
        到本世纪中叶,政府监测力量功能应趋于完备,市场监测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率先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地位相匹配。
        3、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效对策
        3.1形成统一组织领导
        首先,强化对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向统筹、统一、融合的方向发展。国家方面,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职责的概念,界定政府与市场监测职能定位,加强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合理划分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区域方面,打造坚强有力的区域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设立国家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质控分中心。

地方层面,统筹推进省以下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设立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决策指挥机构,加强省级统筹管理能力,逐层确定省、市、县三级的监测职责,实现全省一张网,与国家网统一规划、标准,实现互联共享。
        3.2推进统一制度规范
        其次,应当研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尽早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实现有法可依、奖惩分明[3]。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监测监管执法联动办法、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监测机构监管办法等。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标准、技术规范,覆盖监测与评价活动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使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标准化和监测评估结果科学化、规范化。建立部门间监测标准规范制修订统筹协调、定期反馈,并构建绩效评估机制。
        3.3实现统一规划布局
        再次,保护生态环境首先应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宏观层面,以生态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为核心,以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为重点,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的全国自然生态系统调查、监测与评估网络。中观层面,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各级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快建设要素齐全、指标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网络。微观方面,加快建设以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各种移动源、特征污染物为重点的全国污染源监测、统计与评估网络。从而,通过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科学应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布局。
        3.4落实统一数据管理
        随后,建立监测原始数据全面直传上报制度,逐步将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及相关生态环境统计调查数据全国联网,以实现国家与地方、有关部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有效集成、互联互通。加快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构建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领域、全链条的监测科技创新平台。
        3.5促进统一信息发布
        最后,应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以便不断地提高政府权威性、影响力与公信力。实现要素范围全覆盖,使百姓知情;创新工作手段,拓宽渠道和领域,促进群众参与;主动发布信息,加强宣传力度,使百姓关注、监督。
        4、结语
        综上所述,让蓝天白云、良田沃土、绿水青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配”,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居民生活舒适感、使百姓更具幸福感,离不开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其既关系着美丽中国的建设,更将促使中国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从而,提升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促进动态化监管及助力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稳健发展,在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夯实发展基础的过程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吕春慧.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动态势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120-134.
        [2]郭永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现代国家生态治理观[J].湖湘论坛,2019(7):1.
        [3]王亚舒,张震,赵兴华,高锴.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规划思路——以天津市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