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动欢悦的数学情境,便于学生主动地联系以往的经验对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自主地进行建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相应的数学知识,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越来越活化,注重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体体验,引导学生会动手、会思考、会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稳定地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提高方法
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死板专制的教学模式,受考试制度的束缚,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分数、考进一个好的学校,过分突出教师的“讲”,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阻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并创新教学的形式,力求给学生代理新鲜、刺激的体验,转变其对数学课的消极态度,提升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投身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创建熟悉的情景呈现数学问题,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认真地研读,在此基础上从小学生的周边生活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创建比较熟悉的情景并向学生呈现常见的数学问题,降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陌生程度和畏惧感。因此,教师应该将所要学习的陌生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熟悉的数学情景之中,逐渐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新的知识,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时,首先,结合学生经常看见的事物为他们创建熟悉的数学情景,并向学生呈现具体的数学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汽车的四个轮子和道路上的井盖都是圆的吗?为什么不能是方形的呢?其次,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对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思索,学生觉得如果汽车轮胎是正方形,当四个直角碰到地面很容易让人觉得颠簸和不稳定,如果井盖是正方形,当人们把它掀起来很容易直接掉落下去。最后,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对问题主动探索,增强了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组建数学学习小组以促进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高年级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在课堂上组建专门的数学学习小组,引领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使其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探讨逐渐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有利于丰富他们学习数学的个人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内心体验的重视,引导学生自愿地与其他同伴结为数学小组,向学生布置符合他们接受程度的数学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引导,逐步提升他们综合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比”时,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前与小组内的成员一起到超市合作购买笔记本。其次,教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汇报组内的购买情况。甲组:3个笔记本,花了18元。乙组:4个笔记本,花了24元。丙组:5个作业本,花了30元……此外引导学生计算出每个笔记本的价钱。甲组:18÷3=6。乙组:24÷4=6。丙组:30÷5=6……最后,小组成员通过合作与探讨发现最后得出的商都一样,很快就掌握了比值,实现了除法知识和“比”的知识之间的深度迁移,同时提高了他们综合学习的能力。
三、巧妙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提高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小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和思考,迅速地找到相关的答案,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视,依据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置问题的难度,只有严格地把控问题的难度,才能使学生通过对关键问题的分析逐渐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锻炼其在具体情境中分析、整合数学信息和思考等多项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时,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看以下两个简写方法是否正确:1)4+x=4x,(2)x×1.2=1.2x。其次,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思考,他们逐渐找出这两个方程式中存在的小错误。学生发现第一个式子不正确。式子左边是加法,而结果却写成了乘法,这是不相等的。第二个方程式的简写方法才是正确的。最后,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受到了启发,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化,逐渐掌握了简易方程正确的书写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四、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加以运用,锻炼学生的实际判断能力
为了更好地锻炼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判断能力,教师可以探索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上的实际运用形式,即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逐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好奇,使学生主动地联系以往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自主地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实际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素材,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具有生活情调的兴趣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锻炼学生对生活化问题的实际判断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负数”时,首先,联系生活中的天气温度进行导入,询问学生今天的气温,通过引导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存在。学生结合以往的经验说出了气温是﹣6℃—4℃,初步检验了学生对于“负数”的判断能力。其次,教师向学生抛出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判断生活中的负数。师:“小甲带着10元钱去买菜,结账时需要15元,由于商铺老板是父亲的朋友,于是先记下账改天补上,小甲现在有多少钱?”生:“﹣5元。”最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负数”的运用及判断能力。
五、借助实际物品引发合理地猜想,强化知识概括和推理能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际物品来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物品的直观认识和印象,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相关事实进行概括,通过一些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只有对实际物品进行适当地加工,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猜想是强化其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在概括和判断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梳理他们的推理思路,最终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三)”时,首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卡,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为什么只能看见脸部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其次,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相关事实对其进行猜测,他们认为拍照时脸部在摄像头的正前方,所以比较直观和明显,而两只耳朵在侧面,视线受到了一定阻隔,所以不容易被看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拼出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动手——概括”的过程,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考虑高年级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和经验,在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动欢快的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地建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会表现、会独立思考、会动手,逐步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红玲.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95.
[2]田济川.探索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