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赵莹莹
[导读]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
        内容摘要: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课并注重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悟,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语文  阅读  问题  方法
        在这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阅读课多为考试做准备,只重点讲那些常考的段落;迫于考试,热衷于短期效应,尤其严重地忽视了课外的阅读指导,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且与考试没有多大关系,这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词汇贫乏。②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浅尝辄止,认为语文成绩与阅读无关,不把阅读列入高考的复习计划之中。③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暇旁骛,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其实,语文整体素养的形成,绝对不是读几本教科书或终日在题海里翻滚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依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学生读书的量越大面越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和积累就越丰富。书读得越精越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就会越全面深刻。富兰克林曾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高中学生只有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不断遨游,才能积累渊博的知识,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据此,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
        面对当前的高考现状,教师要意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想感情,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对语言组织的语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可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告诉学生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广泛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空洞,缺少流畅的语句,缺少写作的真实性。高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引导。
        (一)、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课堂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
        (二)、教师可以设置自由阅读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这节课上,学生自由阅读,教师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不提过多的问题,不让学生感到有阅读负担,只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熏陶,增强语感,积累词汇,丰富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师可以设置“说”课,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三得。
        (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拓展阅读面。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
        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注重在预习环节给学生以指导
        阅读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提前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可在预习中生成问题,获得初步感悟。如果教师能以明确的阅读任务为引导,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在预习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引导下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再用课前检测题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注重结合文本类型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
        以议论文为例,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文本的思想性,结合议论文的特点寻找其论点和论据。又如小说,要注重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内涵。又如应用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阅读
        阅读体验是阅读的核心,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而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其实,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感悟,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袁成进.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 005(003):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