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急性心肌梗死者8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其中40例常规护理者为参照组,40例综合性护理干预者为研究组,对比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使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研究组明显更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对于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更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危急重症,表现为胸骨疼痛、胸闷气促、心悸等,起病较急,且进展很快,若未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研究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恢复。本文将以8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急性心肌梗死者8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其中40例为参照组,40例为研究组。参照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为44-67岁,平均年龄为(52.97±5.36)岁。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45-68岁,平均年龄是(52.68±5.5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入院指导、病情监护、用药监督等护理。
给予研究组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接到患者以后,需快速做好抢救物品的准备工作,包括药品、器械等,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消除负性情绪,并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树立自信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以患者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给予患者健康知识教育,讲述疾病有关知识,促使患者的认知不断提高,采用发放宣传手册、视频讲述等方式讲述健康知识,使得患者明确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给予患者生活指导,饮食应当为低糖低脂、低盐食物,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以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易消化食物为主。
1.3 观察指标
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随着分数的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有护理服务、理论知识等,由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组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比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差异为P<0.05,则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对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研究组明显更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如表1所示。
.png)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于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更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如表2所示。
.png)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进展快、发病急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患者发病以后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便降低死亡率[2]。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实施合理、科学护理干预,有助于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促进康复。当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常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由专业护理人员制定护理措施,确保急救中护理从事有条不紊的开展。首先,应当加强患者的症状护理,做好急救物品的准备,以便及时抢救患者,关注体征变化,观察并发症先兆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其次,应当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伴随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当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促进治疗;其三,加强健康教育,纠正患者与家属错误认知,以便减少恐惧与担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使自我护理意识不断增强[3]。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对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研究组明显更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对于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更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文杰.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4):972-973.
[2]翟玉洁.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健康之友,2020,(3):62-63.
[3]李平.心肌梗死急性期重症监护室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5):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