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规范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7期   作者:周萍萍 王志敏
[导读] 讨论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护理规范的效果。
        【摘要】:目的:讨论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护理规范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操作,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具有明显护理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规范;满意度
       
        在临床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部位不断出现疼痛感,进而引发患者出现心肌缺氧症状【1】。由于该疾病具有发病快、预后效果差等特点,一旦患者在发病之后,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故而,应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以此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护理规范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5—80岁,平均(58.23±5.12)岁,发病时间2—10h。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4—78岁,平均(57.45±5.88)岁,发病时间1—9h。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包括常规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用药指导、吸氧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操作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方法如下:在接诊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预见性护理,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抢救成功率。由于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会发生剧烈疼痛,进而引起患者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绝望等,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及时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2】。在患者入院后,迅速开通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做好各种抢救药品、设备的准备工作,确保抢救顺利进行。

密切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仔细记录患者的神志状态、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情况,若患者出现多源、频发、多型、连发以及R-on-T现象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时,则可能为心室颤动发生前兆,应立即报告医生;若患者出现抽搐、意识模糊、室颤时,必须马上进行非同步电除颤。
1.3观察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与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系统软件SPSS21.0统计分析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包含计数、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表示,给予χ2检验,等级资料予以秩和检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给予t检验, P<0.05时,表示数据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n=50):Ⅰ级14例,占比28.0%;Ⅱ级12例,占比24.0%;Ⅲ级15例,占比30.0%;Ⅳ级9例,占比18.0%。
        实验组(n=50):Ⅰ级24例,占比48.0%;Ⅱ级22例,占比44.0%;Ⅲ级4例,占比8.0%;Ⅳ级0例,占比0.0%。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的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4.2445、4.4563,P<0.05;心功能分级Ⅲ级和Ⅳ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7.8622、9.8901,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心肌酶以及心电图发生改变等
要想确保患者预后质量,就应及时对其展开抢救工作,尤其是在发病前24h,由于在此时间段中患者处于不稳定期,护理人员更应该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减少患者的心肌耗损量,进而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目前,临床上在护理心肌梗死患者时,主要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导,有明显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针对性预见护理措施,将以人为本作为护理理念,积极配合临床医生进行救治工作,加强实施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几率,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具有明显护理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陆霞.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规范[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6):120-122.
[2]赵丽艳.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8):91.
[3]杨淑月.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