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院骨科手术之后病人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开展心理护理、康复锻炼的干预效果进行调查。方法以本院8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人数相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康复锻炼,比较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4例焦虑病例,2例抑郁病例,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对照组有19例焦虑病例和8例抑郁病例,发生率分别为47.50%、20.00%,P<0.05。结论开展心理护理与康复锻炼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字:心理护理;康复锻炼;骨科术后;护理效果
引言
近年来由于受到身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医院中接待的骨科患者逐渐增多。对于受伤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采用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能够对受伤部位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但同样,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后期的康复训练,否则会对其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康复训练逐渐被引入到骨科患者的康复当中,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存在顾虑、康复训练过程疼痛感较强等一系列原因,导致部分患者并不接受此种康复方式。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不少患者由于在术后未进行及时的康复训练,从而留下了后遗症,导致康复效果受到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8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患者均为2019年5月~2020年4间本院治疗人员。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患者无手术禁忌证;患者无多部位骨折表现;患者无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创伤表现;患者能够正常沟通;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46.9±11.2)岁,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尺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5例、根骨骨折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47.4±11.5)岁,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尺桡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5例、根骨骨折7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管理,包括术后创面管理、引流管道管理、日常管理等。观察组患者同时开展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第一,心理护理:骨科疾病患者的恢复时间通常是比较长的,同时他们在生活中行动非常的不方便,还会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为此,他们往往很容易产生一些焦虑、紧张、抑郁的不良心理情绪,如果护理人员不及时对他们的这种情绪进行调节的话,就会对治疗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护理人员就到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工作过程中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的对患者的心里状况进行了解,通过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等,使患者对医院有信心并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耐心,使患者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进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第二,康复锻炼:患者术后麻醉苏醒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让患者开展肌肉功能锻炼和指关节、足趾关节活动,术后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同时为患者提供肢体按摩,避免患者肌肉萎缩,而后让患者逐渐开展主动运动。上肢受伤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让患者尝试下床活动,下肢手术者可在术后24h视情况让患者尝试坐立平衡训练,术后72h尝试站立平衡训练,让患者下床活动。根据患者机体耐受情况以及既往运动能力为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锻炼。
2结果
2.1相关时间统计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png)
2.2焦虑抑郁发生率
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png)
3讨论
骨折患者疼痛显著,手术治疗后也会存在持续疼痛表现,对患者生理、心理均会造成不利影响。患者会由于惧怕疼痛而无法开展功能锻炼,导致骨折愈合速度慢,肢体功能活动恢复不理想,甚至引发肌肉萎缩、关节神经肌肉粘连并发症。而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配合度,在此基础上为其制定专业而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计划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1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医生除了要对患者进行必须的专业训练外,心理上的疏导也不能忽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引导,对康复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保证患者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康复工作,从而保证训练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有必要告知患者具体的训练计划,引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完成训练,避免出现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操之过急的现象,有效地减少因运动过量的问题而导致患者遭受二次伤害。
3.2必要时进行助力运动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患者因为受伤问题不能达到力量需求,就需要一定的外力协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训练工作。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训练过程中要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例如,部分患者在起身时由于受伤原因需要进行协助,此时医护人员就需要对其施以帮助。在训练过程中,医生需要对训练器械进行提前检查,确保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3.3进行被动康复锻炼
对于处于受伤早期的患者来说,由于术后不久所以不宜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要尽量减少对受伤处的压迫。在进行被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按摩,确保血液循环通常。对于在伤患处进行固定的患者来说,活动较为困难,但也不能放弃康复训练。此类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各个关节进行活动,每一关节活动次数在二十到三十次为宜。
3.4进行主动康复锻炼
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后,身体条件逐渐转好,此时患者就可以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此阶段的训练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以放松肌肉为主的活动,从而促进血液流通,此阶段的训练强度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条件进行制定。第二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以多关节配合运动为主,在家属或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训练。在进行第三阶段训练时,患者的固定器就可拆除,因此应当加强肢体训练,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肌肉功能的恢复。
总而言之,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在手术后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加快其恢复速度,从而促进伤患处更快愈合。在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确保病人疾病的回复训练。
参考文献
[1]马情芬,魏侍萍,李敏华,等.心理护理与康复锻炼提升骨科术后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4):213-215.
[2]张萍.探讨居家骨科护理平台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2):121-122.
[3]贾鸿雁.心理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5):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