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2年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大规模实施完成“煤改气”工程后,整个城市的冬季供暖全面实现“气化”。在改善乌鲁木齐市城市大气污染和人居环境的同时,如何实现燃气供热行业的安全生产运行成为“气化”后绝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乌鲁木齐市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制定、实行等角度,浅谈燃气供热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燃气供热 安全生产标准化 达标创建
引言
为有效改善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问题,2012年,乌鲁木齐市在整个供热行业大规模实施完成了“煤改气”工程,对全市燃煤供热锅炉完成了天然气改造,实现了全市清洁能源供暖全覆盖,不仅优化了城市供热能源结构,改善了乌市冬季大气环境,更是实现了全市各族市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但随“气化”实现后,原有的燃煤锅炉供热直接转变为燃气锅炉供热,无论是新的供热生产方式的骤然转变,还是完全不同的供热生产安全内容,都对城市供热管理单位、各供热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困难。本文对乌鲁木齐市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及成效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对供热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1、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概况
截止2019-2020年度采暖期,乌鲁木齐市总用热面积为2.06亿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供热面积约0.49亿平方米;燃气锅炉供热面积约1.24亿平方米;壁挂炉供热面积约0.25亿平方米;电采暖供热面积813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供热单位40家,社会分散供热单位240家,共计573座锅炉房,锅炉总吨位达2.4万蒸吨。
2、开展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背景
乌鲁木齐市相继实施2012年大规模“煤改气”工程和2013年燃气替代供热工程后,实现了从燃煤供热向全面燃气供的飞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易燃、易爆的特殊性,燃气供热对锅炉房的建设、供热设备设施日常管理、生产环节的安全操作、运行人员的素质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工艺,同落后的管理运行方式之间的矛盾,已在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中急剧凸显,供热安全管理工作急需跟上供热行业发展的步伐。
3、《乌鲁木齐市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制定
乌鲁木齐市供热管理部门经过仔细研究发现,现行的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中,没有专门针对供热行业的评定标准,自治区也未出台供热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地方标准。
而全国其他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针对供热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地方标准,但这些地方供热规模、供热形式又与乌鲁木齐市存在的较大差异,其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乌鲁木齐市,尤其是不适合乌鲁木齐市全面燃气供热这一实际情况。制定出台适合乌鲁木齐市自身供热生产实际的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并有效在全市供热行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成为提升供热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供热安全稳定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乌鲁木齐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乌鲁木齐市供热管理部门、各相关供热燃气专家共同努力,2014年8月29日,《乌鲁木齐市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印发。该《标准》成为全疆首个供热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填补了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空白。
4、《乌鲁木齐市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主要解决的问题
《乌鲁木齐市供热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评定标准》包含安全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等13项考评类目、47项考评项目和140条考评内容,涉及供热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包含对所有供热生产环节的控制和要求,将供热企业从管理者到一线操作人员的每一名从业人员都纳入了安全管理体系内。
通过《标准》的制定,将原本宏观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细化和提炼,将原本零散的标准规范、作业要求进行了有机整合。《标准》将供热企业生产的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做出了要求、制定了标准、明确了责任,不仅帮助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更使得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了每一个岗位和人员,解决了供热企业长久以来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5、结语
截止2018年底,乌鲁木齐市规模以上40家供热单位全部完成安全标准化达标,55家社会分散供热单位通过三级达标工作。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成效显著。
供热行业是关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和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民生行业,在冬季,供热安全稳定更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大局,因而供热安全生产管理尤为重要。推行供热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的运行管理,建立隐患排查体系和事故风险防控机制,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极大降低了供热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而有力地保障了供热生产的安全平稳。
同时,供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因供热故障、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供热质量,减少供热纠纷,提高收费率,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