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按侵蚀营力分类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人类活动增大了侵蚀的强度和速度,并使其在原来的侵蚀基础上加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破坏生态平衡所引起的侵蚀过程,其侵蚀速率远大于土壤形成的速率,导致土层减薄,肥力退化,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1 基本内涵
只有从宏观角度分析生态修复的最优价值和功能,才能构建稳定的、全新的生态建设格局。生态修复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土壤侵蚀,增强生态建设的作用,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态需求。总的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生态建设管理,提高生态建设的自我修复速度,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合理分析,充分凸显生态修复的价值和目的。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依赖于自然本身的循环利用能力。通过人为干预,充分整合和利用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系统,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水土流失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2.1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态修复和优化功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力,从源头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保证生态建设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可以在实践中研究出合理的对策,从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1.2.2 提高环境整治管理质量
改善相应区域的环境整治管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植被保护。生态技术调控和治理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组织能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等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和减沙方面具有显著的效益。通过比较和分析在不同时期应用适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后水土流失的数据可以看出,提高环境整治管理质量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还可以达到控制土壤侵蚀模数的目的,提高整体社会效益,
1.2.3 提高蓄水保水能力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增强区域的蓄水保水能力,有效提高抗洪抗旱能力。在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下,将形成较强的生态蓄水和保水功能,增强土壤对水源的保护作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该地区的植被和土壤,从而有效地提高区域的保水能力。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问题,虽然国家立法部门先后引入了大量的相关法律,但立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水土保持的有关方面,对生态修复问题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修复一个系统和恢复生态稳定的效果。此外,与水土流失相比,生态建设的概念相对较新,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生态建设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不熟悉,专业化生态建设工作开展缓慢,使得生态修复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事实上,在一些基层环保部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念混淆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提高区分共性和区别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不仅是当前立法部门应加强的工作,也是相关员工应提高的素质。
第二,根据目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经过区域试点研究,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取得良好的推广试验效果。原因如下: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各种地质、地形和水文特征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一些实验结果的适用性有限。
如前所述,生态建设在目前仍是一个新概念,一些地区对生态建设的内容及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态修复技术尚未推广,导致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不得不推迟。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保护表层土壤,保持原有生态系统
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表层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日光(光能)、热量(热能)、空气(氧气及二氧化碳)、水分和养分。植物通过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土壤是陆地生物的营养库,既有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又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还能起到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因此,在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土壤恢复工作,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生态恢复最有效的途径是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面积扰动地表,导致原始地表植被失去其生态功能,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的地表土壤,在受到雨水径流冲刷等外界干扰后,不仅会导致水土流失,而且会增加恢复绿化的困难。水利工程建设虽然是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的,但不是意味着在征地红线范围内就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的。施工扰动前应先剥离表土,统一妥善堆存,施工结束后回填表土,恢复植被,尽量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3.2 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加大技术应用力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相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和后续生态修复工作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使生态建设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已治理和规划的地区,应明令禁止水利水电项目的开发,以避免更大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人为破坏对工程的负面影响,确保生态建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改善山区、河流等直接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落实生态修复要求。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地方单位的协助和支持,积极吸引市场资金进入,共同为地方生态修复建设做出贡献。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根据当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的重点区域,并为后续的监测站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在现有管理方法和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对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技术方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以期取得较好的工程效果,保障和规范水土保持工作,恢复健康生态系统。
结束语: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需重视和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使用。生态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不仅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将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从而保证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为生态建设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
[2]廖承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7):136-137.
[3]郭天华.浅谈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4):193.
[4]陈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6(30):113+115.
[5]曾献华.基于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与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