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向瑾
[导读] 摘要: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举措。而对于海绵城市来说,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可以如同海绵一般,基于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过程具备良好的弹性。
        身份证号码:34260119811021xxxx   安徽安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举措。而对于海绵城市来说,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可以如同海绵一般,基于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过程具备良好的弹性。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能够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优化及完善。本文在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实践构想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具体应用;整体效果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进程速度加快。而要想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稳步、可持续发展,便有必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复杂、项目繁多,便需借助有效的规范理论方法。其中,海绵城市理论作为水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城市规划工作有着非常显著的利用价值[1]。鉴于此,本文围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分析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1.1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论
        海绵城市建设,指的是建设低影响力的开发雨水系统,在融合“渗”、“滞”、“净”、“用”、“排”等若干技术渠道的基础上,使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得到有效实现,进一步使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进化、利用以及排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城市的海绵功能得到有效维持及修复[2]。
        对于传统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关键在于利用泵站、管渠等相关设施,然后进行径流雨水的组织排放工作,以期实现快速排除及末端集中控制,但这样会使城市雨水管网、排设施的压力大幅度增加;同时,降雨初期大量的污染物随着径流雨水排入河道,影响河道水质环境,造成水质污染问题。而对于海绵城市,基于源头至末端进行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的构建,和传统雨水利用比较,更加重视自然积存雨水,更加重视雨水的自然渗透及净化,可使雨水排放的绿色可持续特色有效体现出来。因此,值得借鉴及应用。
        1.2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需明确思路,提升其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一方面,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需对城市雨水滞纳区加强保护,包括:现有的河网水系、湿地以及绿地等。另一方面,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倘若部分区域受到破坏,需通过生态保护技术方法的落实,使其恢复,进而使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提高[3]。此外,通过一系列低影响技术措施的应用,比如生态湿地技术、植被浅沟技术、绿色屋顶技术、雨水花园技术等,使雨水的积存、渗透以及净化作用效果增强。
        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及思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为了使城市规划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注重海绵城市理论在其中的应用。总结起来,具体实践构想策略如下:
        2.1完善水系统,加强水系湿地保护
        (1)完善水系统。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需合理、科学规划城市,充分掌握城市的地理环境、位置等基础信息;同时,做好城市自然水系统的实地调研及深入研究工作,比如城市内部溪水、河流以及胡泊等水系,进一步针对此类水系做好合理规划及利用工作,使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自我净化效果得到有效增强[4]。此外,对城市自然水系的应用优势加以利用,完善并优化现有的城市水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工业污染,使得水系自我净化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污染控制部门及监管部门,使废水实现合理引导,并加强当地水质保护,使城市内部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得到有效实现。
        (2)加强水系湿地保护。

倘若城市水面率在5.14%左右,并于道路两侧位置将宽大概为30米的绿化带预留下来,可以为制备缓冲带、雨水滞留塘、河滨湿地等系统的开发提供有利条件。为了使上述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便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一方面,加强现有水系湿地保护力度,特别是城市低洼地区的河沟及坑塘等,需着重加强保护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城市综合建设情况,特别是城市公共系统设施建设情况;并且,需对现有水系统进行认真勘测,通过生态系统恢复工作的落实,使城市的内涝风险系数降低。此外,还需对城市道路与河道之间的绿化工作做好,保留原有绿化优势,并构建新的植被缓冲带,提升植被绿化效果,进而使水系湿地保护得到有效强化。
        2.2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及绿地广场
        (1)科学规划城市道路。考虑到城市道路的通畅及交通的安全性,需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在全球环境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使得各大城市的气候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其中在降雨因素下,使得城市的内涝及堵塞问题较为严峻,因此。需做好城市道路科学规划,例如:对道路绿化带平式,改进为下凹式,使路面雨水淤积降低,同时使雨水径流速度降低;并通过透水路面、街道树池相关公共设施的应用,使城市道路规划更加完善[5]。并且,还有必要做好雨水管理工作,使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通过人工引流技术的应用,使降水期雨水引入至城市水系当中,进一步通过雨水净化及渗透作用的利用,使城市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2)科学规划绿地广场。为了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使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符合城市规划建设标准要求,有必要对绿地广场进行科学规划,对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的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充分挖掘,使城市的径流污染处理能力增强,超标暴雨具备临时滞纳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因城市广场通常面积较大,硬化程度偏高,可以采用透水路面;并对广场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利用,进行雨水调蓄设施的设置,使下渗雨水有效储存,作用在绿化灌溉中,使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避免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
        2.3加强城市园林规划,优化绿色屋顶及雨水花园设计
        在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渗透,有必要注重新型雨水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城市园林的合理规划。例如:利用源头分散模式的新型雨水管理,使城市地理水文特征不会早于降水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使城市规划用地利用率提升。
        考虑到城市园林规划的优化及完善,还有必要注重绿色屋顶及雨水花园设计的优化。其中,在绿色屋顶设计过程中,需合理利用绿色制度的不同生物特征,同时在有效整合、规划以及分配城市空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垂直化搭建模式的应用,为植物生长区域提供优良的环境,同时起到降低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的作用。而对于雨水花园设计,则需重视砾石、砂地层、覆盖表层以及蓄水表层等采集部分的优化设计;基于内部雨水采集结构当中,合理利用穿管技术,在城市降水量达到规定区域时,系统自动针对多余雨水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溢流管自动排出,使植被溺死得到有效避免。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合理设计不同植物生长的穿管方式,使植物能够维持充足的水分,健康生长,为城市净化、降低污染提供有效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一项巨大、复杂且项目繁多的工作,要想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有必要渗透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比如,将海绵城市理论渗透于城市规划当中,完善水系统,加强水系湿地保护,并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及绿地广场,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规划,对绿色屋顶及雨水花园进行优化设计,以此使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最终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完善及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祥英.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四川建材,2016,42(03):59-60.
        [2]邹双招.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111.
        [3]张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128.
        [4]彭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建材与装饰,2016(05):73-74.
        [5]刘合拴.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中华建设,2015(12):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