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4期   作者:封荣日
[导读]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高等院校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更为严格。除面向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完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而如何紧跟IT行业发展潮流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实现就业岗位与人才培养间无缝衔接目标,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本文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人才培养现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要点,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IT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困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具有招生规模大、社会需求量大和企业需求层次差异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IT产业发展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
         当前,计算机学科分化为五个领域,分别是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信息技术(IT)、信息系统(IS)、软件工程(SE),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教育部在2011年认证的两个独立一级学科,所以,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覆盖面相对更小,所研究的东西更为专一。办出专业特色,避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同质化,是当前高校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思考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方向则是计算机科学(CS)方向。总的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需具备计算机系统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这4项基本学科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在后两种能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素养,高校应基于学科发展,完善课程设计,合理安排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及理论、算法与复杂性、科学计算、数据库、图形学原理、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等科目的教学计划,实现对学生系统化、专业性的培养。
         2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要点
         2.1基础教学改革
         一般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及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体系相对成熟且内容完整,但是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尚未出现改变情况,无法全面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同时,传统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要求过于笼统,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造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多个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并且同一学校内不同学生间智商、自觉性及学习能力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部分考研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缺失,无法深入研究基础性课程的具体内容,难以保证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立足于多年实践经验发现,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内容庞大且专业要求严格的系统性工作过程,往往涵盖不同部门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为了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高等院校中各个部门必须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积极探寻基础课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间联系,深化二者间讨论交流的程度,协同制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此外,根据对其他高校及企业的调研结果,秉持突出基础课程及服务专业教学的工作原则,与基础课教师协同划分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够用即可的思路理念,适当取舍课程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教学课程逐一划分为提高模块及基础模块。


         2.2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建设竞赛指导团队
         高校里有各种学科竞赛,这些竞赛都非常强调学生将专业技能、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本科生对各级比赛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但苦于无专业教师指导,很难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是失败,这就会使得本科生的自信心受损。针对此现象建设学科竞赛指导团队,让本科生接受学科竞赛日常训练,接受过学科竞赛科学训练的本科生参与到竞赛中有方法、有方向,不论学科竞赛结果如何,学生都能在竞赛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2.3专业定位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所谓专业课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的研究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包括素质课程、公共课程以及专业课程。针对不同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要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首先,计算机专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一个公共核心课程模块,四个专业模块和任选模块构成。其中公共核心课程为必选课程,四个专业方向模块。如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要任选其中一个,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提高,体现不同方向的共性,由学校的特色来设置相应课程,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2.4实践教学改革
         由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往往面向中小型企业,侧重于培养管理、服务、建设及生产一线技术型人才,客观上要求相关高校加大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尽量保持其与理论教学于同等位置。为了增强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相关教师必须注重日常学习过程,仔细记录各个学生作业、问答、测验及实践的具体情况,尽量体现于考试成绩之中,并且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技术实践、课程实践及专业感知实践间相互联系。同时,突出基础性实验环节的作用,适当扩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的占据比例,穿插配以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实践环节。
         结语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极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学习的计算机技术,所使用的软件工具、平台等,到毕业时很有可能已经被新的软件、平台所替代,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拥有创新应用能力,迅速学习并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是极其重要的。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应该站在前瞻性角度上思考,研究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创新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周波,古天龙,常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6):41-44.
         [2]王春霞.转型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0):152-153.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徐钦桂,李勇,欧阳骥.基于CDIO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1):107-112.
         [5]赵珊,贾宗璞.基于“一制三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9):241-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