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第一中学,即火炬中学的建筑方案设计,探讨工作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并由此引导出关于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过程模型;手脑并用;随机偶然;空间探讨;有界无限
1引言
近年来,BIM作为建筑设计各个阶段的得力工具为建筑师所认识。BIM技术可以直接在电脑中建立三维的建筑实体,展示空间,储存信息,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直观性,在复杂形态,参数计算,工种配合,修改效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也启发我们在建筑设计的前期方案阶段,同样可以使用工作模型进行更直接和启发性的空间设计,相比画草图和su建模等方案设计方法,做实体模型更有随机性和偶发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能更接近建筑空间设计的本质。
本文试图通过笔者参与设计的山东淄博第一中学的方案回顾,进一步思考一种有别于程式化和技术化倾向的建筑设计方法。
2设计内容
该项目位于淄博市高新区,周边新城环境空旷,有待开发。基地占地面积6.1ha,总建筑面积2.4万m2,位于淄博市兰雁大道以北,济青高速公路以南,东西面是城市次干道,东面紧临景观河道。用地呈L形,地势南低北高,高差约5m。本项目规划初中部共48班,将建成集教学,实验,体育活动场地的综合教学基地。项目基地的西侧用地为二期建设,将被规划为淄博高新区第一小学。
3设计要求
初中学校建筑规划不同于大学学校建筑,也不同于商业、产业或住宅类建筑,相比注重实利的开发商项目,学校建筑更注重的是人文情怀的塑造。而相比大学建筑规划或其它公共建筑,初中学校没有较多的社会化的职能,空间关系也更加灵活简单。这种不同建筑性质类型的比较为本项目的设计确定了边界。
以下是本案设计的共同出发点:
(1)新区建设的项目需要考虑到城市未来规划的网络结构,我们设计的初衷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不仅是一所花园般的学校,而且是既满足自身项目的空间关系,又可以适应城市规划的发展,使之融入到城市发展的网络中去。
(2)我们首先结合周边城市道路景观环境、基地自身的场地条件与本项目具体功能需求,进行场地分析,确定出大致的分区和出入口位置的总体布置框架。
(3)如何创造出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和体现出初中学校建筑所特有的轻松活泼及凝聚力的校园氛围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4设计方法
针对本项目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工作模型作为建筑设计主要方法,这样工作模型就不仅是设计的辅助手段,更是一种和建筑思想方法密不可分的,更接近建筑本质的东西。用工作模型进行建筑布局的摆布,形体的推敲及相互的关系比起画草图和电脑建模更直观,更方便修改,随机性和偶然性也更大,而这种偶然性往往会激发设计过程中的创作灵感,引导我们对建筑空间关系更多可能性的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脑、眼、手并用,协调工作,达到用心做设计。通过这轻松有趣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设计过程的趣味性。我们先采用1:500的泡沫模型针对甲方提供的任务书,进行形体的量化和排布,突出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在基本确定了三个主要的布局方向后,再采用1:200的纸板模型,结合具体的使用及空间的感受,进一步细化和推敲空间和形体位置(如图2)。
(图1) 1:500工作模型
.png)
(图2) 1:200工作模型
5方案比选
方案一:整体布局采用W形,构图直截了当,富有形式感和效率。较好地解决了用地紧张和建筑需求的矛盾。形体穿插自然活泼,并形成了各级空间系统。水平舒展的条状形体(廊道式空间)结合穿插其间的块状形体(体育馆,食堂,大讲堂等大空间),形成高低、图底及方向上的对比和统一。另一方面,该布局个性略显不足,似乎应当更轻松自由些,以便营造出活跃灵动的场所氛围和空间风格,这才更符合初中学校的校园精神。
方案二:整体构图采用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两个相似的梯形同构式组合,犹如双人舞蹈强调的对比和对偶,大梯形围合形成教学实验区,小梯形围合为行政辅助区。两个梯形结构由一条穿插其中的二层公共步道联系,将校前区、教学区、运动生活区连接在一起。块状形体(体育馆,食堂,大讲堂等大空间)穿插其间,做到大统一下的局部变化,既醒目又协调。通过外形的整体设计,不同区域分别赋予各自的使用功能以强烈的识别性。规划组织的明朗性是本设计很有价值的地方。此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将教学实验区限定于一个整体的形式中,尺度略大且空间较为单调封闭,且校前区略显不足。
方案三:相比以上两种较为集中式的布局,我们进一步尝试其它布局方式,尝试先不从形体构成、空间和形式的逻辑关系角度出发,而是从局部经验的感知入手,淡化建筑中心论,创造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场所。该设计最大化地激活使用者动线的多样性和挖掘不同活动场景的潜力,避免城墙式的布局,进一步探讨现代建筑中公共空间的通透性设计,和具有“体验”与“探索”意味的局部空间的关系。这样建筑将不停留在表面的构图上,而是探索空间纵深方向多路径的可能性。
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中国的园林,或是西方的解构建筑对较为普通常规建筑的逆向思维,另辟蹊径。在这点上,使用工作模型就更显示出了优势。摆脱了建筑构图的定式,工作模型的修改如同小朋友手中的橡皮泥,对于一些随机的摆布,构件化的模板,身临其境的感受,直观的三维想象都可能带来意外的发现。
学生对校园空间的使用绝非仅仅在于教学场所,更在于那些没有明确界定功能的空间。从这个意义而言,学校即是一座城市,需要提供除上课以外的多重日常体验。建筑因此寻求空间组织的丰富性,以期包容自发的活动和激发多样的事件,成为滋润成长的场所。我们意在设计出一种建筑外观较为简单,感知层次却较为多样,一种布局较为零散,相互之间的关系却较为丰富的空间形态。
以下是方案三的设计要点:
(1)主动线与布局:步行路径系统是设计的基础。空间设计结合地势高差,规划了一曲一直两条相互交叉的主运动路径,以此来组织各个层次的空间。形式逻辑关系采用了枝叶状组织方式,折线形与方形成有机的关联。并联而置的三个教学及管理组团、学生食堂、体育馆及体育场看台呈发散式多向布置,互相围合,形成较为松散和开放的空间聚落。
(2)学校气氛的塑造: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我们在布局时改变集中式的大尺度模式,强调灵活多变的小尺度组团式布局。教学区、实验科技区、行政管理区三个较大组团错落布置,位置结合周边环境道路,及教学楼离开足球运动场地和主要城市道路的规范距离,与较小尺度的空间体块,如活动室、楼梯间、平台连廊等相互错动、扭转,既围合了空间,又渗透了周边的景观,形成有层次变化的空间体系。
(3)公共活动场地的组合:场地结合部分建筑成为起伏变化的连续地景,在此之上承载着各种活动场景。设计弱化建筑形态方面的复杂性,使之尽可能简单而成为学生室外活动的背景。我们将活动场地结合主动线展开,渗透到不同的空间场景中。将学校的公共用房如学生阅览空间,和部分对日照要求不高的房间如科技活动室布置在大活动平台以下。大活动平台曲折蜿蜒,连接地势较高的北向运动场和地势较低的校前区,成为集体活动的舞台。扩大的走廊形成了一系列突出、错动的半室外阳台,三两好友可在此互相张望呼喊,曲折多变的坡道与楼梯创造出富于变化的交流机会,联系竖向各层,青春的身影流连其间。抬升至二层并逐级跌落的教学楼中心庭院通过大台阶与大活动平台相联系,既是休憩交流之所,又成为面向东部景观河道的看台。学术报告厅则设置在此升起式活动场地以下。
方案三虽然在构思上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用地的局促,和任务书的功能面积要求等使得教学组团排布得很满,因此组团空间较为封闭呆板。较理想的状态似乎是教学实验等组团形成简单而完形的实体漂浮在起伏的公共活动的地面景观之上,外部空间、组团空间和中央平台空间形成连续而疏密间隔的开放空间序列。
6设计总结和反思
在与甲方的沟通交流中,三个方案都获得了好评。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后,最终的方案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结合方案三的一些构想深化完成。方案一以实用而开放的姿态成为外部制约条件较强下的最佳方案。如果条件较为宽松,方案三将更有潜力,比如北京四中的设计。另一方面,方案比选可以看出这三个方案也有相通之处,比如方案一与方案三在教学楼的布局位置上相似,而方案二的两个梯形区块与方案三的三个方形区块也类似。
以上,笔者总结了淄博火炬中学方案设计的要点与得失。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制作手工模型强调了人的能动性,释放了想象力,使建筑师可以摆脱“上帝视角”,更多地参与到感知和体验中,发现更多的设计可能性。另一方面,较为程式化的设计方法也是必要的。
总的说来,建筑设计或者建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偏外观的,方法论上强调形式逻辑和功能组织,另一类是偏内感的,方法论上强调类似东方园林漫游式的思维方式。前者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中大规模城市建设的产品式设计,后者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需求。当然这种类型划分不是一分为二,边界清晰明确的,而好的建筑设计恰恰就在于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既认识到各自的边界,又模糊各自的边界,以此去回应我们所处世界和时代的复杂性,建筑学也将变得更有趣味和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