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史馆建设推动村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红河州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石玲
[导读] 摘要:村域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乡村治理思想,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提高乡村的治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红河州委讲师团  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村域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乡村治理思想,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提高乡村的治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村史馆建设中,需要对乡村治理思想的深入发掘,发挥其现实价值。本文在对红河州村史馆建设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村史馆建设需要结合实地,充分展现对乡村治理思想的发掘、转化和发展。
        关键词:村史馆;村域文化;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是基础。只有构建起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高乡村的治理能力,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地推进乡村的发展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所以,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协同性、关联性,通过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掘和利用好乡村治理的优秀资源,并融入到村史馆的建设中,以村史馆建设中融入村域文化中的乡村治理思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村域文化中所蕴藏的治理思想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乡土文化是地方性的人群,以村寨、村落为社会单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而创造出来和总结出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①在乡村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在人际交往、家庭和谐、生态思想、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方面的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村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些治理思想是村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在实践中起着有效作用的集体智慧,其有助于乡村和谐、社会有序,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治理思想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乡村社会延绵不断地发展。在现代乡村治理中要通过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决定了需要对乡村社会中存在着的治理思想进行发掘。
        村史馆是村域文化的重要体现窗口之一。村史馆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留住乡音、乡愁,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展示名人志士的美好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教育和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尊重优秀文化传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树立正气新风,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对村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乡村治理思想的发掘并把其融入到村史馆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用。
        首先,有助于对乡村社会中的治理思想发掘和保护。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乡村社会中蕴含的治理思想的发掘和保护提供了机遇,通过发掘和保护,使其并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相反为曾经发挥实际作用的集体智慧得到保护。
        其次,有助于其转化和发展实现其现实价值。乡村社会中蕴藏的治理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创造和提供了结合点,如能充分地发掘,如人伦道德、家风家教思想、社会交往、生态思想等优秀部分在现代的乡村治理中仍然可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再次,有助于其教化作用发挥。把乡村社会治理的思想纳入在村史馆建设中,把乡村治理的内容、方式、效果全面地展现出来,实现村史馆建设成为除了留住历史记忆之外,还呈现出对村民治理好乡村的重要举措,帮助村民认识到,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离不开对乡村的有效治理,珍惜治理成果,追求美好生活。
        二、现代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村史馆建设
        通过对实地调研的资料整理发现,村史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掘村域文化、留住历史记忆、追求美好生活。红河州的每一个县市均在推进村史馆的建设,并且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一)村史馆建设已成雏形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增强归属意识,实现凝心聚力。调研发现,红河州村史馆建设着重展示历史沿革、村庄概貌、发展综述、乡贤善举、荣誉展示、未来展望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好本村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乡土风情、人文故事等,采取“实物+图片+文字”的模式,让村民在追忆古昔、回溯历史中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秉承先人之志,继承家族良好遗风,达到以史为鉴,教育群众的目的。以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实现凝心聚力、振兴乡村的目的。
        2.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在村史馆建设中,紧扣着村史室(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当地村民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促进乡风文明。如石屏县村史馆建设中,站在百姓视角,融入群众话语,将乡贤善举、名村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为动人的石屏故事,用故事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开展“讲历史比现在,讲发展比差距,讲文明比家风”的“三比三看”活动,把村民的思想行动引导到讲文明、树新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上来。
        3.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红河州的村史馆建设围绕着服务在校学生、本村村民、在外村民。在服务在校学生方面,利用村史馆重点打造寓意“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让在校学生在参观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服务本村村民方面,如郑营村史馆和“乡村书院”、新华书店连在一起,为村民购书、读书提供方便,符家营村史馆在村史馆开设图书室,各种书籍免费给村民借阅;在服务在外村民方面,在村史馆中开辟专门板块,展现本村在外的成功人士、能人的事迹照片,让衣锦还乡的在外人士和回家省亲的游子都能在村史馆中找回记忆、找回乡音,同时,也拉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
        (二)现代乡村治理视域下村史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实地调研发现,红河州村史室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制约了村域文化重要构成部分,即对乡村治理思想的发掘、保护、转化、利用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村史室建设整体推进缓慢,制约了村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应有的平台。实地调研发现,村史室建设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村民发动、部门协同、资源和资金整合存在难度,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对村史馆的重视不够以及对其所承担的功能作用定位不清晰,特别是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治理思想的现实作用发挥。
        2.村史室展示内容单一,缺少村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部分发掘。
        3.缺乏人才队伍,制约了村域文化中乡村治理思想的发扬。
        三、以村史馆建设推动村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有研究认为,乡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德治和自治资源。 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和治理能力提高要求村史馆的建设必须重视村域文化中蕴含的乡村治理思想。
        (一)以村史馆建设推动村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进。
        在具体的村史馆建设中,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积极将村史室建设纳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明村镇、特色小镇、脱贫攻坚相关项目等建设内容,形成工作合力推进。要整合利用村级现有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党建工作阵地、闲置场所、闲置房屋等,实现“一室多用”,落实村史室建设场地问题。加强资金投入,构建起稳定的经费支持体系,保证村史馆的建成、正常运转。构筑起政府牵头、村民积极参与的村史馆建设局面。从政府的角度,从硬件建设、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角度创造条件,从村民的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热情捐献文物等支撑起村史馆的全面建设。
        (二)以村史馆建设推动村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重视内容为主,展现村庄特色。
        乡土文化是地方性的人群,以村寨、村落为社会单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而创造出来和总结出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③村史馆建设中,在深挖村史村情内涵,展示好当地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乡土风情、人文故事等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和融入乡村治理的思想,有助于现代乡村治理能力的提高。
        红河州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村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乡村治理思想。如在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哈尼族的保护生态的思想理念,其深刻认识到人紧密地依赖自然,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以诚相待、互相尊重,如哈尼族“诚心的朋友来了要诚心相待,诚意的朋友来了要诚意相待” ④。这些均是社会治理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村史馆的建设中,充分地发掘这些思想,实现这些思想的现实转化和发展,赋予生命,实现其在现实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三)以村史馆建设推动村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作用发挥。
        在村史馆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挥“五老”人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手工艺人、社会优秀艺术者、高校学生等组成的队伍。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广泛收集有关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为村史馆(墙)建设提供第一手真实可信的资料和实物。完善人才储备机制,注重文化骨干培养和规章制度建设,为村史馆、村史墙建成后维护、管理、使用储备人才和建立机制。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本村情况的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日常管理,培养村史室(墙)讲解员,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治理乡村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明确乡村文化的发展规律,全面的解读乡村文化涵盖的人情关系和乡土特点,充分的彰显出村域文化实际涵盖的价值在乡村治理中彰显出的巨大作用。具体治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融合乡村法律法规体制,保证实现乡村的自治与法治协调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为实现更为理想的乡村治理目标,应该结合着科学合理的途径,确保乡村治理工作的成绩更加优良。乡村文化扎根于乡土环境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乡土特色,因此在开展相应的治理工作时,需要严格的遵循着乡村文化的价值规律,采取相对于合理的方案落实具体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龙彬,谢君意,石恺.“低技策略”导向下的古村落乡村振兴规划——以山西长治佛堂村为例[J].重庆建筑,2020(2)
        [2]朱毅煊.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规民约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新思路——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南方农机,2019(23)
        [3]谢小飞,吕剑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敦煌市村域综合体的深度分化与创新提升探析——基于“发展水平”与“转型”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9(10)
        [4]陈前虎,潘聪林,李玉莲.乡村村域空间发展规划——以国家级传统村落黄岩半山村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5]柳素平.县域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引导作用探析——以文化建设人才为视角[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5)
        [6]吴理财.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重构: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
        注
        ①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 贵州社会科学.2018(1)
        ②张志明.村域文化价值对乡村治理的借鉴与拓展.公共管理2019(3)
        ③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 贵州社会科学.2018(1)
        ④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上中下卷)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8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