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镇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类问题日渐显现,人口急剧增加、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类城市通病日益严重。同时,城市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加剧了“三农”问题,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能否有良好的解决出路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故快速城镇化阶段中的“三农”问题不容小觑,快速城镇化下“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也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三农”问题 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 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 剩余劳动力
一、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三农”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而由于城市化的核心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本质是农村人口往城市的迁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加剧了城乡差距,城乡二元体制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城镇化发展过快,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三农”问题。
首先,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针对出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国家、各级城市都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比如针对大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买房困难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城市如深圳已开始大力建设公租房和保障房,政府也在逐步出台稳住房价、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等相关政策。而反观农村,近年来虽然也有不少利好政策出台,但相对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来说,杯水车薪。可以说城市问题得以解决的效率要高于农村,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这些城市早就已经开始重视并逐步改善的问题,在农村仍然是个大问题,在农村还有很多地方出现小孩上学困难、就医困难、外出困难的情况,而农村和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
其次,耕地荒废情况越来越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前往城市,而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带给农村人口的收入远大于从事农业带来的收入,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农村剩余的多为妇孺老人,耕地少人种或无人种,“在家种田不如进城打工”的风气在农村普遍存在。
另外,农村发展始终落后于城市。社会建设的总资金是有限的,如果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则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就少了,而城市建设的成效明显高于农村建设,因此大量的社会建设资金会优先流向城市建设,这也是加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各方面都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三农”问题与快速城镇化的辩证关系
农业的健康平稳发展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农村建设良好保障城镇化中社会稳定;农村建设布局是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生活宽裕、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容量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原动力,不仅能通过产业和升级推动农村的发展,同时城市的产业外溢也加剧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并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村的收入。同时城镇化能带动农村接受现代化文明,逐步改掉农村的陋习,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城镇化还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规划,优化了农村产业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
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需借助城镇化带来的红利,顺应社会发展局势,逐步优化,由内而外,稳步解决。
三、“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
(一)乡村振兴,鼓励乡村自主“脱贫致富”。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农民增收。
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养殖业培训、对国家现行的扶持农产业政策进行深入宣传,鼓励农民创业,帮助农民拓宽创收渠道,比如目前比较火热的农家乐,是一种比较好的探索,也属于农民自主创业,将农业转变成了第三产业,并且对耕地形态造成破会,不会导致粮食减产,反过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农副产品,扩大农村的影响力;学习台湾“一村一品”的做法,选择本村镇最有代表性的农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效益分析,若具备经济可行性则大力推动村民进行养殖或种植,同时,村镇集体应搭建市场平台,负责相应农产品的市场输出,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民创业的风险,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认真兑现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和购买农机给予一定比例投入等政策,补助资金要足额及时到位,绝不能滞留或挪用,这样不仅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愿意种地,也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相应政策落地。充分结合我国出台的众多振兴乡村的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政策鼓励农村修路、垃圾集中收集等;加大农村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保护好耕地、水、土壤等资源,一方面确保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农民的生存环境;通过申请政府拨款,兴建学校及医疗点,加大医疗设施的投入,帮助农民有学上有医疗的现状,充分宣传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费及农村医疗保险等重大利好政策,帮助农民建立上学不贵,教育有价值,早日就医的意识。
3、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农村各项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并充分听取每个村民的意见,做到涉及到村民的事,村民自己能做主;要建立鼓励制度,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多以茶话会的形式开展工作,多举行村集体活动,从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大小事项,培养主人翁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农民能说话、说话有人听。只有农民自己能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才能最大化的调动农民积极性,精神面貌才能好,农民生活才能幸福。
(二)城乡统筹,借力拉动农村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三农”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1、借助社会资源帮扶特别困难的地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存在较多特别困难的地区,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对结扶贫。我国有针对特别困难地区的扶贫补助政策,意在帮助农民走出大山,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农民拒绝搬出去,究其原因,一则是恋家情节,舍不得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二则即使搬出去也无一技之长,虽然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了,实则仍然贫困。而且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人力、财力及专业能力有限,目前在我国有很多社会上优良的大企业一对一对结扶贫的案例,大企业有专业能力,有人力,同时愿意为我国的扶贫事业做贡献。这种做法一方面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效率较高,另一方面扶贫事件也为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另一种做法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建立帮扶政策,如深圳和汕尾建立的深汕合作区,就是借助了深圳前沿的发展理念和发达的经济基础带动该片区的发展,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外溢,另一方面能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也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值得推广。
2、城乡结合发展农产品经济。农村发展村庄经济能力有限,可鼓励城市企业及个人投资农产品经济。“一村一品”的农产品原本需由农民个体或村镇集体寻找销售市场,而且直接外销的农产品附加价值低,经济创收效益低,可引进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挥规模效益,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借助社会平台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销路。这样一方面能借助社会资源帮助农产业打开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农民和社会投资主体均能收益。
3、适度转移剩余劳动力。农忙有时节,在非农忙时期,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家,同时有些地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农业作业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城镇化带来的经济扩展,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转移途径。剩余劳动力被吸纳进入城市,一方面提高了劳务输出的效应,解决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还能帮助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市转移也变相的拉动了农产品的需求,优化了城乡结构体系,也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二次融合。
四、总结
城市和农村,一直都是一个相互拉扯的关系,正因为相互之间的拉力和推力,才能让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都能健康运转。“三农”是一个城市的相对概念,正是因为有了“城市”的出现的才有了“三农”问题,所以“三农”问题必定会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直存在,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必定需要借助城镇化带来的各级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调控力量。只有将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战略政策和乡村自身自下而上的谋求发展相结合,并借助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才能高效、稳步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10-18
【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09
【3】 李昌平,再向总理说实话,2012-08
【4】 曾业松,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代思潮,2004年第4期
【5】 孙自法,胡鞍钢, 中国存在“四农”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核心,中国新闻网 ,2005-03-02
【6】 王凯,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三农”问题,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年第6期
【7】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哈尔冰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