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武龙
[导读]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铁路运输向着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高速化方向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泰集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0300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铁路运输向着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高速化方向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来说,铁路的发展更需要安全的保障,它关乎着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对铁路运输安全系统分析的同时,列举了主要铁路行车安全影响因素以及研究了行车安全的预防措施,为未来铁路运输通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交通运行方式。
        关键词:铁路;行车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引言
        从整体结构来分析,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主要由路外安全管理子系统、货运安全管理子系统、行车安全管理子系统、客运安全管理子系统与劳动安全管理子系统组成,这五种子系统相互配合,从而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质量。此外,全面做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正视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为设备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自然灾害预防力度。
        一、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
        1.1设备缺陷或者是故障
        运输设备是铁路运营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化的进程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的技术质量与好坏将直接影响铁路行车的安全。通过对过去发生的安全事故的分类可以看出,常见的设备缺陷或者是故障有很多:对于线路来说,钢轨或者是鱼尾板折断等;对于车辆来说,制动装置失灵等;对于机车来说有可能发生制动系统故障等情况;对于信号及通信设备来说,信号灯出现故障、机械发生故障、电线短路或者是老化后没有及时进行更换等。
        1.2行车调度员素质不高
        列车调度员的素质是指调度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调度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如果对调度员的考核的标准只是对规章制度的强行记忆,那么对提高调度员的素质是极其不利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开通了许多新的线路,这就需要更多的调度员人才,但是事实是有许多的调度员是速成的,他们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靠,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所以就会出现错误,造成铁路路线运输效率低下且安全性较低。
        1.3环境的影响
        不论是人还是设备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所以环境对人和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高温环境容易使人烦躁也易产生烦躁的情绪;在高寒地带进行作业时,工作人员穿着厚实,行动时迟缓笨拙,有时候操作会失误。当外界有其他噪音时,工作人员很难听到异常声音或者报警信号,这就耽误了设备的及时有效的处理。其次,铁路运输设备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难免会发生腐蚀或被直接破坏的现象,从而直接影响运输设备的使用寿命,尤其是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地震和风沙等,对铁路运输设备和线路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二、防范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从多重角度维护铁路行车安全,铁路企业必须重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道德修养与安全责任意识,针对不同职业需求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在具体培训工作中,首先要按照培训对象进行分类,分别做好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一般来讲,操作人员是具体任务的执行人员,像火车司机、电气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等,为他们开展职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他们掌握工作方法、技能和原则,强化他们的安全操作意识。通常,针对他们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行为规范、工作安全事故的预防、设备操作等,而且,针对操作技术人员的培训应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实践性。基层管理人员主要是从事一线的管理工作,执行上级下达的指示和决策。因此,针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应着重于铁路行车安全管理工作的技能与技巧,像团队管理和班组管理等。

中层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精通所在部门负责的工作,了解与本部门相关的工作流程,因而,培训内容应该围绕协调工作与解决铁路行车安全管理问题的方法。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于战略决策,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应更趋向于工作思维、观念与管理模式领域。除此之外,铁路企业应重视加强本组织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文化来塑造和激励全体工作人员,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意度与荣誉感,进而有效提升铁路行车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2.2提高设备、设施安全
        铁路行车过程中,对于相关设备、设施的安全性一定要有相应的保障作用,要有重要设备的保护措施,设备、设施的安全性是铁路安全行驶的硬件基础。因此在铁路运行前一定要做好设备的安全检查,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做到定期检查,排除隐患危险,防患于未然。此外还可以加装安全报警系统,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做好安全隐患排查,能够自动报警和智能识别。
        2.3明适应和暗适应
        对光的适应过程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光线由明亮迅速变成黑暗的适应为暗适应,反之为明适应。在实际的夜间行车中,道路的照明环境不是均匀照明的理想环境,比如进出隧道出入口、夜间会车,驾驶员的眼睛要通过改变瞳孔的大小和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对光线敏感的程度来适应环境照度的迅速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瞬时完成的,所以当夜间的道路环境迅速变亮或变暗时,驾驶员需要片刻时间的适应过程。
        暗适应是指驾驶者突然从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最初视觉感受性很低,无法看清路况信息,一段时间之后,视力逐渐恢复到能够识别黑暗中的物体。不同人之间暗适应时问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暗适应时间较长的人,夜晚驾驶或驶过照度变化大的区域的安全性较低。
        明适应意味着人们突然从黑暗中进入一个非常明亮的环境时,光线会耀眼,并且眼睛有一个习惯和视力恢复过程。如驾驶员刚从长隧道出来并看到更亮的光线,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2.4反应能力
        具有关专家分析,人在18至29岁的年龄段里,对外界各类复杂情况反应是最快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反应会逐渐的减弱。在铁路行车过程中,人的反应能力越快,对各类应急突发情况处理的就越及时,反之,如果反应越慢则往往会错失最佳处理的时机。这是因为在告诉行驶过程中往往险情处理就在几秒中的过程中,也许早1秒打方向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但也常常发生因为反应迟钝而导致车祸发生的悲剧。因此我们国家规定了65岁以上老人不允许考驾照,就是充分考虑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反应能力减弱,驾驶风险增大的原因而进行的制度设计。
        2.5加强自然灾害预防力度
        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超强破坏性和不可抗拒性,特别是滑坡、地震、塌方、泥石流等,对于这些灾害,应做好三方面的防治工作:第一,在建设铁路初期,必须尽量绕开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第二,不断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以便于及时发现预期灾害,做好行车调整工作,与此同时,要全面收集历史灾害数据,做好数据分析工作,以此为参考,完善铁路运输监控系统;第三,要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降低灾害损失系数,例如对于泥石流高发区,应广泛种植绿色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护坡质量。对于山体滑坡频发区域,应安装清晰的监控系统与标志性设备,及时提醒过往列车谨慎行车。
        结束语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铁路运输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安全一直是铁路运输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铁路行车安全。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很多,针对具体的因素进行具体深刻的分析,同时做到完善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系统中各级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等,才能防患于未然,确保铁路行车的安全,提高铁路运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多伟.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分析及防范对策[J].工业技术创新,2016,03(05):1056-1059.
        [2]宋筱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