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姚允花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姚允花
[导读] 摘要:河道治理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供排水和防洪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河道治理不仅能够保障水的品质,对水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水利局  山东临沂  276200
        摘要:河道治理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供排水和防洪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河道治理不仅能够保障水的品质,对水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小河流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生产力大多数集中分布于河道两岸,因此整治河道尤为重要。水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对河道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来完成,使水资源的调控和持续利用的作用充分发挥。否则,不合理的开发、河道污染现象都将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的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以及其他的问题。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此项工程的重要性需工程管理者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对策
        1 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利用
        利用发达的根系植物进行边坡防护和土壤稳定,是河流防护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植物防护方式。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保护水土中的营养成分,对保持水土中的微量元素的存活有非常好的效果。以植物组成的河道护坡来保护河岸,这是一种生态河堤,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要在河道两侧形成生态系统而更好的保护环境。在河道治理中此技术普遍得到使用。草芦苇的繁殖能力极强,可用作护岸,保护边坡不受河岸侵蚀,甲状腺管被用来敲打根部,以便它们能连续繁殖。有些河道流域是在河道岸边上种植柳树的方式来保护河岸,需要柳条生根成树后利用根部对河岸加固,这种方法称其为编柴施工法。自然环境对河道流域内的水土也会产生流失现象,随着废弃物进入河流,河床长期缺乏疏浚,这些问题削弱了河床的集水和蓄水能力,不仅产生大量的内部污染,也严重损害了防洪排涝功能。为了改善流量,将在中小型河道中实施彻底的废水抽取工程,完善区域间管道连接。河流的上下游应与污水处理厂相连,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处理将作为重点处理内容加以扩大,再生水回收设施将得到加强。在维护的基础上提高废水处理能力。沉积在河床中的泥浆是潜在的污染源,所以要定期对河床进行清理,避免治理后的水体二次污染,采用截污和保洁的措施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护岸效果。对于山区中小型河流治理,采用堤坝前插柳埋干,堤坝后种植(垂柳、紫穗槐等)的手段,山区河道治理采用紫穗槐是生态堤防的首选植物,所形成的生物堤能够产生大量的有机质,使河道的自洁能力逐步恢复。建设成本低,还能够形成效益和景观双重效果。
        2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2.1 治理不重视
        就目前我国规划与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很多规划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体规划设计正常实施,往往忽略河道工程的搭配规划,最终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河道随意规划问题,导致河道面积逐渐下降,河道横截面积变小,内部水量减小,流通量减小,加之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区内部河道污染严重且治理困难,同时还会进一步污染整个水系。而河道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还会降低河道防洪能力。
        2.2 河道管理较差
        我国河道治理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河道管理较差,此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河道占用率高。对于建设而言,河道一般都会成为发展与规划的牺牲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河道的污染仍然是治理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人口的增加导致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排放量增加。
        3 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设组合式生态挡墙
        生态挡土墙的建设首先应严格按照施工图要求的标高和方向进行,保证墙面建成后与设计图相比误差在每3米±3厘米之内。在垫层上平整铺设第一层砌块,确定对好位置后再插入锚固钢筋,浇筑混凝土,之后如此循环。施工过程中每砌好3层就在植生孔回填厚度200mm的种植土,并预埋缓释肥为土壤提供养分,之后根据河段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从而一方面起到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净化河水、改善水质的目的,同时也增加了河道整体的美观程度,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建设组合式生态护坡
        在生态护坡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将场地清理干净,除掉杂草和障碍物,将面层压实整平,再将有孔洞、淤泥和凹陷的地方用填土的方式压实;之后根据地基土要求铺设碎石垫层或者反滤土工布,浇筑素混凝土趾墙基础,铺设四联生态护坡块,针对存在的缝隙要利用土壤和碎石进行填充;再用素混凝土压顶,使顶部的块体联锁勾和压顶混凝土之间的搭接长度大于60mm,最后针对当地的气候环境,选取适合的花草进行种植即可。
        3.3 开展河流疏浚工作
        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开展之后,施工单位根据对不同流域的河道水体进行分析,并采取河道疏浚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河道的抗洪能力。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挖一条纵向排水沟,便于使水归槽,再用土方堆积在槽边形成土埂,这样少量的河水可以通过水槽排水。清淤时需要借助挖泥船等设备,按照工作要求和安排对河体底层一至两米的淤泥开展清理,并首先将大体积的混凝土块、残桩等杂物清理掉,再进行分层、分片清淤,并由装载机、汽车等设备配合清运。
        3.4 利用技术辅助清淤
        许多河道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底部留存了大量淤泥,不仅影响河道的功能发挥,也不利于河道的美观,而这些淤泥如果处理得当,对农业生产、景观建设都可以产生帮助。在对河道淤泥进行清理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人力和机械作业外,还可以辅以真空预压法进行处理。这是因为淤泥本身自重大,透水性差,长时间沉积在水底还会黏着其他污染物,而通过高压真空的方式,淤泥中的颗粒物与间隙被分解,淤泥也就无法块结,使堵塞问题迎刃而解。此外,在处理排水管道中的淤泥时,可以在管道上层使用抽水装置,同时在淤泥堵塞的起点处增加压力,以水的快速流动带动淤泥排除管道。
        3.5 完善水利河道治理体系
        施工单位要按照不同区域河道的水流状况,构建起水资源网络结构,对不同工程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并开展严谨的方案分析流程,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工程的开展阶段,要以蓄水、防水、泄水作为河道治理工作的目的,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并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如滩涂围艮、堤围护岸、清淤除障等。除了防洪抗灾,河道治理时还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改善沿岸水文情况和生态环境,使水利体系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6 加强防汛部门自动化建设
        首先,在河道治理基础之上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全流域骨干通讯网络,这是确保河道治理情况可以及时传递的基础,尤其是整个河流各个区域段之间的信息通信必须全部开通,跨省信息之间的连接与应用需要更加高效。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各个省市之间的信息互通效果良好,但是对于信息的应用与分析尚且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建设,并且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必要基础。
        其次,河道流域的各个水利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现代化设施的合理应用以及及时更新,相关人员的技能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计划可以准确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们生活中如果没有了水资源,那么将会受到重大影响。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治理是现阶段工程建设重点内容,虽然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只要立足于问题产生原因,采用针对性方法就可以解决,并且为保证河道生态稳定性,还应该增加新的治理技术,这样才能提高河道生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安,吴嫡捷.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科技风,2019(13):193.
        [2]刘丹丹,郭乙霏,郭二旺,刘聪,程留艳.济蟒截排番田段河道治理设计要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7(09):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