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段立红
[导读]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促进我国国力提升的同时,对于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水环境。
        新疆昌源水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促进我国国力提升的同时,对于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水环境。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到一定影响,水质监测实验室可以有效对水质质量进行监测,并为水环境的治理工作提供必要依据,所以相关部门要对水质监测实验室工作质量问题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水质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
        1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将水质监测标准分为国家行业标准分析法,等效分析法与统一分析法。水质监测优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法,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水环境特征,不同的分析方法造成前期取样等不统一,不利于对比不同地方监测结果。我国水质监测标准相比发达国家水质监测标准不完善。我国水质监测主要监测水中的有毒物质与反应水体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水体温度,溶解氧等,地表水基本监测项目有24项,饮用水源非常规指标监测项目有64项,但监测指标并未未包含对人体严重危害的污染物,如POPs在生物体积累,具有半发挥性与高毒性,对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发达国家将其作为有机污染物监测指标。
        为应对新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健全水质监测指标。针对不同区域污染物不同应有重点的检测。面对现代环境监测向有机污染监测的发展,向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发展,及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技术发展,目前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落后于技术发展。现场监测仪器量值溯源问题,缺乏国产的标准溶液,质控样品,水质监测样品容器,辅助设施没有统一规格标准,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负荷,严重影响了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得不到相应的质量控制,大大降低了其可信度和代表性。
        2水质监测质量体系构建
        水质监测过程包括布点、综合分析等。通过水质监测过程构建水质监测质量体系。布点前要考察所区域地理环境,采用实测法获得污染物分布,有重点的合理布局,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所在区水质环境的监测点,根据分析目的选择采样点,如河流采样布点分为上中下对照面,检测面与结果面三段。工业废水排放具有生产周期,不同时间生活污水排放水样差异大,需根据水样确定采集时间,工业废水如生产周期在8h内每2h采样一次,水样的采样类型可分为混合水样和瞬时水样。水样采集要严格按《水质采样技术指导》执行,检测单个项目采样体积在50-500ml,注意采样前用水样冲洗采集器,采样时做好记录。水样储存采用聚乙烯材质容器,水体微生物活动会影响水体组分。为减少影响需尽快送检,可将样品充满容器,加入化学保存剂等方法减少环境的影响。分析方法是正确解读数据的关键,可选择根据地区特征建立统一的方法,保证实验室干净,避免实验室环境影响样品分析。应控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如线性不达标需检查仪器,重新绘制标准曲线。每次实验设置空白实验,进行平行样测定。监测数据主要有原始数据与分析测定数据,采样员要由专人负责记录,实验室分析员要按规定要求处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交由校对者审核,记录原始数据要保证准确,考虑仪器测试后数据精度,数据处理时的数据小数位参照《数据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或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3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内容分析
        3.1预先控制
        预先控制是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保障监测质量的重要开端,加强该阶段的全面落实,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为后续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条件。通常情况下,实验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控制工作。(1)人员。

即作为监测人员,在具体开展监测工作期间,需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监测标准以及在操作期间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进行明晰,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监测技术。同时应做好人员的证书和岗位资质考核,从而保证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符合实验室监测工作执行标准。(2)设备。作为水质监测的重要依托载体,设备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监测质量。因此,设备保管员要按照规定周期进行设备性能检测,做好建档处理。(3)环境。其中主要包括对温湿度等重要指标进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辅助设备。如在实验室内安装抽湿机等设备,调整其内部环境,保证符合监测工作开展要求。(4)方法和试剂。根据水质特征以及监测具体要求,合理选择监测方法,对试剂使用进行建档处理,定期检查试剂的保质期,从而保证其效能在监测工作中能够得到正常发挥。
        3.2过程控制
        在水质监测中,过程控制是实验室需要履行的重要工作。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控制工作,从而保证监测操作规范进行,也能保证所获得的监测结果更加的精准。(1)规范采样工作。监测点、监测项目明确,并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采样。在采样操作期间要避免水质受到人为污染。(2)做好样品保存。从采集到检测需要经历一定的周期,在这段时间内,技术人员需要合理保存样品,避免其受到污染而给后续监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做好样品编号和分类处理,并严格按照管理标准进行存储操作。做好样品登记、交接处理,明确样品的具体信息。(3)加强内部控制。水质监测与其他工作项目不同,对环境有着特殊要求。加强实验室内部环境建设,对于全面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定期针对分析仪器等设备进行检定或校准,实施性能检测。规范制定质控方案,从而保证管理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所呈现的控制覆盖面更加突出。(4)加标回收实验对加标回收率进行分析指的是在监测时,将一定量的标准物加入相同的样品中,再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实际作业期间,应当将监测结果中的加标样品监测值扣除,并且要对回收率进行计算。作为监测人员在实际作业期间,应当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从全部样品中抽取10%样品,完成加标回收率分析,依据项目的不同,加标量一般为样品浓度的0.5-3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
        3.3事后控制
        在针对水质监测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实验室需要针对事后阶段进行全面控制。具体控制内容主要涵盖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与记录规范管理。技术人员要详细、细致地记录和整理监测结果,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性。针对数据报表进行签字、审核,明确责任主体。(2)加强内审工作全面落实。也就是说,组织内审会议,针对水质监测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整体分析,并通过共同讨论提出有效举措。(3)管理评审。针对水质监测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核与监督,设置评审周期,组织专业评审人员,从而为后续实验室监测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水质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决定着水生态的建设。在实验室内,为保证监测工作开展更加规范、有序,技术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针对监测工作实际执行需求,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控制。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需要从控制体系、环境、数据质量以及内部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监测操作环境更加符合要求,所呈现的监测数据更加精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慧敏.浅谈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J].科技展望,2017,27(16):90.
        [2]李新文.浅谈水质环境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化工设计通讯,2016(9):116,122.
        [3]李薇.对水质监测结果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2):146~147.
        [4]周云飞,邱逍.实验室中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完善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0):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