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规划设计院 655000
摘要: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农村披上美丽的外衣,更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转型,进而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扶贫开发是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到2020年云南全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而且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丽乡村概述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思想。到了2013年,我国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城乡一体化试点时也曾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真正为乡村农民们造福,而不是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例如给房子“涂脂抹粉”。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路。建设美丽乡村绝非简简单单为农村披上华丽的外衣,更为重要的是以为乡村农民谋取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发展。
2、美丽乡村规划原则
城乡统筹:综合考虑新村所在区域内城乡产业发展、用地布局、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相互关系,合理确定新村定位,预测发展趋势,制定规划的统筹措施。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资源条件、新村建设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提出能切实促进新村发展、改善新村人居环境的规划目标和引导管制措施。
资源节约:在保护耕地基础上合理利用水系、生物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积极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施联建共享,完善新村配套设施。
突出特色:突出环境特色、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塑造美丽的新村形象。
尊重民意:充分尊重村民在生活生产、土地使用和农房建设上的主体地位,规划过程村民充分参与,建设项目要与村民利益相结合。
精准扶贫:进一步精准搬迁对象,做到真搬实搬、应搬尽搬,因地制宜细化安置方式,明确对应配套政策,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按照国家和省住房建设面积标准执行;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又不属于建档立卡范围的随迁农户,可以结合农作物堆放需要适当增加功能用房面积,开展农家乐、旅游经营等的民居也可适当增加经营性面积。
3、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路径
为了保障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能够切实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必须制定并明确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充分结合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历史学理论等诸多内容,在最大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并充分结合当地文化内涵以及地方特色。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并为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农民富饶的美丽乡村提供坚实基础。
3.1强化功能定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视村落和自然景观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不断强化功能定位。充分结合乡村风俗文化,在当前的景观结构基础上,打造特色化新农村。
在具体实践中,准确定位乡村总体功能,结合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通过强化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等建设特色化美丽乡村。例如,富源县胜境街道发家村村民希望未来的发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因此鼓励村民发展种植养殖农业特色观光农业,从根本上留住劳动力,同时吸引人才,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减缓农村留守现象,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吸引更多的人来发家村。建设发家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解决搬迁农户“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问题,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率先建设小康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保护乡村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自然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挖掘发家村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依托特色中草药种植和山羊养殖,发展乡村特色观光、餐饮产业,让都市的人们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参与到农业的生产工程中,体验田间耕作的乐趣。在未来的美丽宜居乡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减小与城市的差距,让更多的人认识发家村,提升村庄知名度。
3.2优化空间布局
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体实践中,应深入了解乡村的环境地貌特征。在规划设计中,既要充分利用环境地貌,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的山水景观、植物以及农作物等元素,打破传统的整体化统一格局。此外,在优化空间布局过程中,应注重和村民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村民意愿,明确土地资源。在整体规划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对现有生态进行优化,例如村庄已有风景资源,那么可以朝着生态旅游方向优化;如果村庄历史文化浓郁,那么可以朝着历史文化古镇的方向化,尽情展现历史文化底蕴。在具体局部规划中,可以划分形成几个大的功能板块,例如划分文化体验区域、观众区域、休闲娱乐区域、居住区域等,并结合乡村特色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感受,其中休闲娱乐区可以设置农耕游憩以及户外运动等功能,居住区域可以对现有村庄建筑进行提升,打造特色民宿,这样一来,农村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更具地域特色。
3.3明确主题形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必须明确规划建设主题,一切规划设计紧紧围绕建设主题,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乡村风景资源、文化资源建设幸福、安逸的美丽乡村。在乡村风景资源利用方面,主要通过构建特色景点,凸显农村风景资源作用,进而构建主题农村旅游村。在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借助物化景观,凸显农村文化资源特色,进而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一户一景”,强化农村景观氛围,具体可以借助再现手法、拟态以及重构手法。另外,由于美丽乡村建设具备系统性,建设耗时长,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优化农村产业链条,防止美丽乡村经济萧条。需要注意的是,乡村经济建设必须把握好力度,避免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对传统文化造成侵蚀。
美丽宜居乡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重点是突出农村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依托乡村的山、水、乡土特色、建筑风貌等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促进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建设,构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宜居乡村。富源县胜境街道发家村优越的自然环境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发展条件,发家村四周山峦叠嶂,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同时附子、西归、当归等中草药种植和黑山羊等特色养殖初具规模,是村庄潜在发展资源。
4、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必须结合乡村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生活生产、文化内涵以及特色、风景资源等各个方面。依托农村现有资源构建特色化、主题式新农村,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转型,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核心目标。云南省富源县2016年32个美丽宜居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正是按照这种规划设计思路来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8,44(18):15-16.
[2]叶荣萍,汪涛.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建设科技,2017(19):89.
[3]彭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村域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张宇翔.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