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某小学全周期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邵强
[导读] 摘要:在深圳市用地紧张,小学学位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利用旧工业区城市更新贡献用地,建设国际化综合小学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新技术应用,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深圳市天健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深圳市用地紧张,小学学位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利用旧工业区城市更新贡献用地,建设国际化综合小学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新技术应用,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未来学校;零退线;新技术应用
        1、项目背景
        深圳市某工业区更新单元用地面积68239.6平方米,共分为7个地块,其中06地块为教育设施用地,用地面积8700.2平方米,规划内容为24班小学。因深圳市某区小学学位紧张,根据项目可研报告,规划修改为30班小学,建设单位为某区建筑工务署,采用代建制,我公司作为代建单位,本人为代建单位项目负责人对本项目进行全周期建设管理。
        2、工程概括及场地条件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深圳市路口交汇处,项目占地870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34.81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二层,按30班,1350个学位规模标准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架空层绿化、室外运动场、校园广场及绿化。
        项目东侧为A小区,南侧为更新单元05地块(人才住房项目用地,尚未开工,该地块南侧为D小区),西侧为B小区,北侧为C小区;场地相对标高25.2米,北高南低,落差月2米,场地东侧和北侧小区内地面相对标高为18.9米,高低差处为小区建设时砌筑的挡土墙,挡土墙型式分为毛石挡土墙、锚杆喷锚挡土墙和砖砌挡土墙,西侧与C小区之间有一条待建的市政道路(北侧为断头路)。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土质为多为粘性土,西侧存在中风化和微风化岩层,水位为相对标高19.8米。
       
        图一:项目北侧C小区与边坡
       
        图二:项目东侧A小区与边坡
        3、规划与设计突破
        项目专项规划审批为拟建规模24班小学,用地规划许可规定地上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建筑高度≤24米,建筑退线:各侧一级退线≥6米,二级退线≥9米,建筑容积率≤1.69,建筑覆盖率≥50%。
        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根据“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设计理念以及解决该片区学位紧张的实际问题,设计院、规划部门、教育部门以及校方联合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大师为该项目出谋划策,在头脑风暴中,各专家提出要充分利用仅有的8700.2平方米的用地面积,结合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好动和认知好奇的天性,在原有的地上操场的活动空间的情况下,结合该项目天然的地形高差,增加半地下活动空间、架空层活动空间以及楼层间大平台走廊课间活动空间,该方案提到各专家和教育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但局限于该项目用地规划中要求的6米和9米的退线问题。
        经教育部门与规划部门沟通,该项目的突破第一层阻碍,修改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中的建筑退线,新的建筑退线为:东北侧和西北侧半地下室可零退线;该修改,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空间进行专业化设计,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最终设计方案为采用地下两层地上六层,地下二层为停车库,为学校提供了57个专业车位,地下一层(东北为半地下室开敞式)为半地下活动空间、学生和教室餐厅、多功能报告大厅、室内篮球场以及中庭花园;地上一层为室外操场、架空活动空间、学校展示大堂、保安室、消防监控中心、医务室、舞蹈室、美术室等功能教室;地上二至四层为9米×9米超宽教室、教室办公室和广播室;五层和六层个会议室、校领导办公室以及五层和六层屋定的空中花园及学生种植区。
       
        图三:空间流线图
        项目建筑设计中,教学楼建筑以两个对峙的U型体块叠加构成,强调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虚实结合。中庭为校园的核心社交区域和视觉焦点,强调教育殿堂庄严和秩序的同时,交错楼梯和空中连廊营造出流动。联通开放的自由氛围。各层至上设有多层绿化平台,悬挑平台和垂直绿化构成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内部空间也打破了单一教室排列模式,交错布置,打造出一个垂直微型教育城市,鼓励学生之间社交分享,让学生在交往建立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
       
        图四:方案平面图
        4、施工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并移交校方,仅用工期16个月(其中跨春节),各阶段均在参建各方的努力下,不断提出新方案、新方法、新工艺,从各分部分项缩短工期,为项目竣工打下良好基础。
        基坑基础阶段,原设计基坑支护为支护桩+锚索+旋喷桩桩间止水(以下称为桩锚支护),该方案为该地区普遍采用,安全可靠,在进行编制施工方案过程中,此种支护方案施工需至少6个月时间,无法满足项目工期要求,施工总承包单位和设计单位,结合现场地形以及周边超红线可利用的未建设的用地,大胆的尝试取消原有桩锚支护形式,采用1:1放坡开挖+土钉挂网喷锚,并经设计计算取消桩基础,采用大筏板基础,缩短工期约4个月。
       
        图五:零退线,采用放坡开挖和大筏板基础
        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有室内篮球场和多功能报告厅,根据使用性要求,室内篮球场为32.4米×21.4米,高7.8米,最大跨度9.3米,竖向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大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施工;多功能报告厅为27米×16.5米,最大跨度9米,同样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
        地上三层结构中,U型布局设计一条横跨东西走廊的连廊,连廊全长21.4,宽8.6米,采用型钢混凝土+压型钢板混凝土浇筑而成,并且连廊的上空,即五层和六层会议室采用同样结构施工,即增加了使用面积,又节省了结构空间,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
       
        图六:大跨度空间采用钢结构应用
        5、经验总结
        作为一个公共建筑项目,一个学校项目,也是一个民生项目,项目从立项就在突破旧规,从邀请国内建筑大师头脑风暴,到规划审批的突破层层限制,最后到施工的各项新技术的应用,都不单单局限在这仅仅是一个小学项目,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未来的启迪。一个校园空间需要承担知识传承、启迪心智的只能,同时学校是微型社会的雏形,学校即使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空间愿景。
        通过对此项目方案规划突破和新技术的应用,从“零退线”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等超大项目所采用的新技术所用在学校项目上,我们更加的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精,精益求精的建筑理念,通过各专业,各学科,各部门的齐心写作,一心为孩子,打造一所未来学校。
                
        图七:开学实拍                                               图八:全景实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