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李林梦雨
[导读] 新课标的引领下,朗读教学的研究开始逐步升温,成为语文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新课标的引领下,朗读教学的研究开始逐步升温,成为语文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实地调查及自身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小学朗读教学中的培养现状予以分析,就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认知、学生参与及评价导向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朗读训练的实践当中,通过对自身、学生及教学层面的观念转变、积极引导及深入改善,来实现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科学化培养,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能力;小学;问题;对策
        朗读教学可视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有利于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反复性的习得中获得遣词造句的技巧,还能够达成在写作语言规范性层面上的提升。小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是其语文素养的标志,更是其综合素养的外化。新课标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中的“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活动密不可分[1]。小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践行于这样的活动形式,更要在这样的形式中完成积淀和升华。就小学朗读实践层面而言,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距离新课标的显性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及其对策的实践就显得尤为地重要。
        1小学朗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朗读教学认知偏颇
        部分教师对朗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朗读只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手段,未能就在朗读教学在授课中的地位予以显性的提升,而这一导向下使朗读成为了阅读教育的一种前延,致使朗读的价值体现不足。部分教师更多地是将朗读教学与生字的理解及文章内容的自读相混淆。同时,教师在日常朗读训练中的目标设定也较为模糊,多指向朗读能力模块化培养,而忽视了在朗读训练目标中对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融入。在实践分析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对教学活动的预设目标实现能力不足,导致课程效果与课堂目标之间存有较大的差异[2]。
        1.2学生深度参与不够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会看到这样的朗读教学流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多少页,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内容”“请某某同学有感情地为大家朗读”。单一化的朗读设置,让学生对于朗读的参与的积极性相对不足,很多小学生在这样的课程架构下成为了“滥竽充数者”。在分析中同时发现,因缺乏明确的指导,小学生的朗读也只是停留在了流利的诵读阶段,很多小学生在完成这一“课堂动作”之后,对所朗读的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停留在了一个浅性认知的阶段。
        1.3教师评价导向不足
        在对教师朗读教学评价层面的分析中发现,多数情况下教师对小学生朗读的评价能力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教师多是以“很好”“真棒”“不错”等鼓励性的语言来实施评价,在这一评价的过程中多数小学生仅仅获得的学习参与后的肯定,而未能明确自身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的不足及有效获得提升朗读能力的技巧。部分教师也有针对小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指导,但却在指导要领上把握不足,有的教师是只注重声音而忽略了情感,有的教师只注重了技巧而忽略语文内在的美。从一定角度而言,教师的评价语需更为地精准,小学生的习得才更有动力,更有方向[3]。


        2.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
        2.1转变朗读训练观念
        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朗读教学的理念和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更新,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来推动这一实践的深入,提升朗读的课程地位、突出朗读的体验主体、明确朗读的目标设置、创新积极的朗读氛围。在朗读训练的实践过程中,需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性格、学习层次、能力特长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并以此为起点,实现轻松、舒适、愉快、和谐的朗读教学情境的架构。实践表明,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开阔学习思维;舒适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放松学习心态;愉快的学习经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谐的交际成果有助于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2.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参与是朗读教学的根本。学生“乐学”与学生乐于参与在外化形式上具有着很高的相通之处。小学教师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应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放在训练的重要位置[4]。小学生朗读的训练不是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也不是知识和方法的强加过程。一半在设计,一半在参与,这是小学朗读训练得以成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如:在可在朗读的过程中,以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等多种形式让提升朗读积极性,在潜移默化当中唤起小学生的对文章情感的共鸣。
        2.3完善朗读教育评价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小学语文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及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这一过程中可参考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达成对朗读训练评价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考察。这一评价上的改革将能够使得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获得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如,对朗读教学的培养目标加以细化,对学生是否能够达成正确、流利地诵读进行在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的评估。同时对于学生的朗读中所包含的情感及态度,教师应在针对性的倾听之后,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评估。
        3.小结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为新课标指引下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模块,其突出作用和特殊价值开始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就语文教育的实践而言,对于心智发展都处于黄金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接受系统而完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探索进程中,语文教师应有效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朗读的定位,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形式化、单一化现状,打破训练沉闷、主体地位不明显、学习兴趣不高等课堂局面,通过在教师观念、学生参与、训练评价等方面的突破,实现新课标要求下朗读在知识、技巧及能力方面的切实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秀花.略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上),2020,(4):88,90.
        [2]邓梅英.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J].语文课内外,2020,(4):365.
        [3]陈宏燕.浅析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4):103.
        [4]李淑梅,郎勇.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1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