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有建筑物下建造地下空间,受原建筑和周围环境影响大,技术要求高,结构与围护技术在旧建筑下增层技术的应用,包括结构托换:一桩一柱托换、一桩两柱托换、地下室外侧墙托换、室内剪力墙托换、核心筒剪力墙托换和基坑围护:围护方案的确定、水平内支撑设计、基坑工程施工、基坑降排水措施等既有建筑物下建造地下空间技术,实现在旧建筑下增层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下工程 结构托换 基坑围护
1.结构托换总体思路
地下二层开挖后,由于土体受到扰动、桩侧摩阻力减小、桩身强度考虑压屈,因此原有工程桩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必须增补静压钢管桩。原地下一层底板下多为深厚淤泥质土,性质较差,基础底板下施工钢管桩,场地条件受限,因此钢管桩全部在基础底板上方进行静压施工。限于地下一层现有建筑功能,如消防水池等,基础底板不宜开洞,相应范围内增加的钢管桩均设置在水池周围。同时设置两道桩间临时支撑将原工程桩、新增钢管桩互相拉结,第二道临时支撑还将同混凝土水平内支撑相连,增强地下开挖时的整体稳定性。浇筑完地下二层基础底板后,按照顺作法施工新扩地下室部分。而原地下室范围内则需要进行竖向构件托换。柱子托换时不能全部展开,必须逐个进行,必要时可增设临时钢立柱。
2. 结构托换的五个阶段
(1)地下一层地板上施工静压钢管桩(局部钢管桩需在底板下方土体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再进行静压施工);(2)分段开挖至水平钢筋混凝土支撑底,施工支撑;(3)开挖至基础底板底,浇筑地下二层基础底板和承台,以及地下二层外侧墙;(4)进行墙柱托换,必要时增设临时钢立柱;(5)地下二层新增墙柱达到设计强度后,凿除地下二层范围内多余的原工程桩、钢管桩,撤出临时钢立柱,并根据建筑功能需要部分凿除原地下一层承台。
3. 托换设计方案
3.1 一柱一桩
一柱一桩时直接利用原工程桩外包成地下二层的框架柱。
3.2一柱两桩
一柱两桩托换时,如地下层功能为停车场,净高有要求,须对原地下一层承台在原基础梁底以下部分切除。托换时,利用四周静压钢管桩和原工程桩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必要时增设临时钢立柱,安装好地下二层柱子内插型钢,再浇筑钢筋混凝土,接着切除地下二层范围内钢管桩、工程桩及部分承台,最后安装柱顶钢套箍,对柱顶上部节点加强。
3.3地下室外侧墙托换
(1)地下室外墙一周均设有工程桩,大部分为两桩,少数单桩。2)新扩地下二层
后,靠近路侧,原地下室外墙延伸至地下二层。3)框架柱下设置单根工程桩时,工程桩中心基本上位于侧墙内。对这部分外侧墙进行托换,先将工程桩范围以外的外侧墙浇筑,带先浇筑区域的剪力墙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割除原工程桩,最后浇筑其余剪力墙。4)框架柱下设置2根工程桩时,则先将工程桩范围以外的外侧墙浇筑,待先浇筑区域的剪力墙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割除位于地下二层室内的工程桩,安装内插型钢,然后浇筑其余剪力墙和框架柱。
3.4室内剪力墙托换
地下层在轴线上的原地下室外墙,如该范围地下层外扩,且地下二层正好在这个范围内设有立体车库,因此变成了室内部分后,这部分相应在地下二层应进行托换。地下一层设有框架柱的位置,在地下二层浇筑新的框架柱,然后将原地下一层外侧墙下的地梁,截面适当增大,形成梁抬墙的转换结构。新浇框架柱类同一柱两桩托换,内插型钢。
3.5核心筒剪力墙托换
核心筒范围内一般基础底板厚2.2m,电梯筒深1.7m,基础底板厚50mm,应消防要求,电梯需下沿一层,因此局部开凿500mm厚底板;而消防疏散楼梯则调整至核心筒范围以外,避免在2m厚基础地板上凿洞。核心筒剪力墙全部向上延伸一层,同时该范围内的工程桩凿至地下二层基础底板。在进行核心筒剪力墙托换时,综合考虑工程桩和墙共同承担上部结构的荷载,先逐步托换掉核心筒外围工程桩,然后再托换内部工程桩。
4.基坑围护方案
围护设计原则:保证围护结构及土体在施工期间的整体稳定性;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可靠。
4.1基坑工程特点
(1)地质复杂:浅部土层①层杂填土结构松散,性质不均;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为淤泥,土体工程力学性质较差。浅层土层含水量较大;(2)周边管线密布,现状雨污水管、电信电力、通讯、煤气、自来水、水电管网等管线密集。大部分管线修建年代比较久远,抗不均匀沉降能力较差,且部分管线距离开挖地面较近,受开挖施工影响较大;(3)周边道路:交通繁忙,加之上部建筑正常营业,施工干扰大;如遇投入使用的地铁,保护要求高;(4)开挖深度深,虽然加建一层,但层高较高,开挖深度接近13米,为常规地下三层深度,开挖影响范围大;(5)考虑地上结构、周边环境、基础结构加固等因素,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周期远高于常规地下室,应考虑基坑长期暴露对周边的影响。
4.2围护方案的确定:
开挖深度深,周边环境复杂,综合分析带撑式桩墙围护适用本基坑围护,由于原围护桩位置部分与新建地下室冲突,且长度有限,不能利用,考虑新打围护钻孔灌注桩,受场地限制,止水帷幕采用高压旋喷桩。在用的地下自来水、煤气、电力、电信、酒地下设施等管网较多,施工前必须首先完成施工场地的范围管线高低探测工作,并与各管线单位密切配合,作好各种管线迁移和保护工作,为主体施工尽早顺利开工创造条件。
4.3水平内支撑设计
在支撑的材料选择方面,设计对钢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支撑均进行比较。根据工程的特点及应用情况,确定采用混凝土支撑;在支撑的平面布置方面,采用角撑结合对撑方案。第一道支撑及第二道支撑支承在原地下室结构上,第三道支撑满堂设置。
4.4基坑工程施工
(1)场地普查及修整。主要查明地基浅层障碍物的种类、分布及深度,场地内外管网分布,原围护桩平面位置等,并对浅层障碍物进行清理以保证围护桩成桩质量,对场地内外管网及建筑物、构筑物等,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或拆除、迁移。根据地质报告及邻近施工情况;
(2)(2)围护桩、高压旋喷桩施工;(3)布置监测系统,并取得初始值;(4)挖土至压顶梁底标高,施工第一道支撑(顶板传力梁)和压顶梁;(5)待已施工的压顶梁和第一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挖土至第二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二道支撑(底板传力梁板);(6)待原地下室底板传力梁板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挖土至第三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三道支撑和围檩(其中穿插注浆加固);(7)待已施工的压顶梁和第三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挖土至坑底,挖土分块应结合结构柱托换细化,避免大面积长时间暴露;(8)坑底标高以上30cm及地梁、承台等局部深处采用人工修土;(9)施工地下室基础底板和传力带,基础底板板混凝土具有100%强度后,拆除第三道支撑。
5.基坑降排水措施
从工程的地质情况以及相邻工程施工经验以及开挖范围土的性质,来选择排水方式(具体可结合地面使用要求调整)。
结束语:
通过自主研发的地下空间开发先进技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保证原有建筑的结构稳定,具有环保的特点,以缓解目前停车难的问题。另外,所进行的地下空间的开发战时可用于防空,同时,对于一些无桩基础的旧建筑物在开发地下空间时进行了基础加固,增强房屋的抗震性。随着我国大城市快速有轨交能的发展,国家城市用参考文献
[1]张江华.结构加固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08):122.
[2]杨光泽.房屋建筑加固改造工程中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1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