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作为高速铁路技术领先大国,新时期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创新成为当前高铁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无砟轨道技术弥补了传统高铁无砟轨道的存在的缺陷,大幅度的提升了高铁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本文将分析目前高速铁路建设中无砟轨道技术施工存在的局限问题,结合具体工程项目探讨无砟轨道施工的技术特点和优化无砟轨道技术施工的方案策略。
关键词: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施工技术
引言
无砟轨道结构在耐久性、平稳度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同时还能够兼顾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其耐久性高、强度大,发挥着节约高铁轨道的维修成本和节省企业资金投入的优势作用,是目前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广泛应用的技术项目。在认识到无砟轨道技术为我国高铁建设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积极效用的同时,还应当认清目前我国在无砟轨道技术施工中存在的局限和难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无砟轨道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有关单位应当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展开该技术施工的策略探讨和方案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铁无砟轨道项目施工的品质和效率。
一、工程项目概况
该工程项目是鲁南高速铁路临沂至曲阜段,我公司施工的工程项目由起点DK195+438,到终点DK219+340,全场23.902千米。该项目采用了CRTSⅢ型无砟轨道,采用了目前高铁建设项目较常采用的WJ—8型扣件,扣件高度为34mm。以毫米为单位记录扣件、钢轨、道床板等高度,旨在进提升项目建设的精密度。该项目施工以普通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
二、无砟轨道项目施工中存在的技术困难点
无砟轨道项目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施工建设的技术要求水平更高,施工的复杂程度较传统高铁轨道建设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种类也更多。
(一)困难一:地基沉降与变形
扣件系统是维持无砟轨道整体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支撑,这也就要求在施工建设前,无砟轨道基础工程要有较强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后续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保障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由于相关人员很难确切的掌握无砟轨道地基变形和沉降的规律,如何优化扣件系统对结构形态的支撑和稳定作用,是目前无砟轨道技术施工的迫切关注点,以保障后续轨道施工建设各个步骤的顺利运行。
(二)困难二:要求应用更加精密、严谨的测量技术
无砟轨道项目施工需要有相配套的更加精密、精准的测量技术支持,从而保证无砟轨道项目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用结构更加严密,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是目前轨道项目建设施工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还需要尽快建立起一整套的高精确性测量技术系统。加强对无砟轨道施工现场各因素、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为项目测量打造坚实的资料基础。
(三)困难三:轨道平滑度、平顺度的控制难度较高
无砟轨道需要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项目工程,轨道整体的平顺度,是影响后续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施工建设时加强对轨道平滑度的科学控制。这一困难因素也是影响项目建设成本和整体建设项目建设品质的重要内容。
(四)困难四:无砟道岔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道岔之间的衔接效果,需要有严格的标准。有关人员在进行道岔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具体的施工规范标准展开施工作业。各区间内一次性作业的无缝衔接控制难度较大,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无砟轨道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五)该项目工程施工面临的其他重难点
首先,该工程全程管段较长,涉及到的施工作业面广、作业量大,且该项目施工建设的工程进度较为紧张,在施工组织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琐碎。
其次,无砟轨道管段的精确测量和调整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风沙较大,在进行项目细节的测量和调整时难度较高,施工人员需要投入更多倍的精力。最后,由于该地段位于季风气候区,该地的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过高,气候干燥、缺水,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材料的裂缝问题,防裂工作成为项目施工建设的重中之重。
针对上述情况,该项目工程建设通过有效的协调施工组织,优化各个施工环节的协调性和衔接性,建立起了较为稳定、有序、作业高效的施工建设体系。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降低风沙天气对无砟轨道项目施工的影响。此外,施工小组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混凝土质量管控机制,从混凝土材料配比、材料质量、搅拌工序、混凝土材料运输、注浆浇筑各个工序着手,确保各项环节质量合格,加强对混凝土材料的养护工作,按照养护方案标准展开各项作业的实施。
三、优化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施工效果的具体举措
(一)优化防地基沉降的方案策略
无砟轨道技术的关键部分在于对轨道下方地基的建设。地基沉降与变形作为影响高铁无砟轨道建设效果和后续轨道运行质量的关键部分,需要有关单位加强对地基下沉的针对性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无砟轨道铁路运行的稳定与安全,保障项目结构的稳定性。首先,技术人员需要对该项目施工建设等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学习,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制定确切的方案举措。为了进一步保障各个建设环节的质量和各个步骤的有效衔接,相关人员应当强化技术交底,按照具体、科学的参数进行施工作业处理。其次,要保证施工建设材料的质量合格,严格把控施工建设材料的质量,按照地基施工的标准要求进行路基材料的填筑。当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沉降问题时,技术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展开对地基变形现象的收集和分析,按照相关的监测标准和方法针对性探讨地基出现变形或沉降的具体原因,尽量降低地基变形的不良影响,将沉降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避免给后续建设步骤施工作业造成障碍。
(二)优化对无砟轨道刚度的科学控制,保障轨道刚度的均衡和符合标准
设计人员在前期准备工作时,需要对施工建设的区间、路段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整合各项内容因素。以该项目为例,为了进一步强化测量精度的准确性。该项目技术人员在前期工作时科学的分析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了解到当地地形、地势和水文条件,对该地气候、降雨、昼夜温差、大风天气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确保关于施工区间内的相关资料的完整和详细,提高项目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资料中应当标注关于桥路段、普通路段之间的长度,桥路段应当采取的具体建设形式,以及项目施工建设所选择的材料规格和种类,保证施工建设方案内容的详尽、可靠、明晰。例如,在具体的施工方案中,明确指出施工段落需要使用的共十套设备,共计10个施工作业小队,800名施工人员展开施工作业。每个施工区段之间距离500m,各小队同时作业。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过渡轨道施工的质量,需要匹配相对应的跟踪监控机制,进一步规范过渡轨道施工技术和方法的合理应用。针对无砟轨道道岔的无缝衔接控制,各个区间内轨道的刚度应当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整个轨道的平顺度和强度均衡。
(三)规范无砟轨道铺设测量精度
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精确测量,测量数据要作为轨道铺设的参数依据。铺设过程中,需要对轨道包括对轨道的线形、相关的构筑物等进行细致、精确的定位。要建立测量系统网,保证项目实测和管理控制的科学与规范。该项目将精调精度标准设置为超过50%,两规之间的高差之要小于零点二毫米。使用定位器时,首先对两轨道的一侧进行了紧固处理,另一端定位器保持松开状态。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一端松开,一端顶紧,从而避免出现缝隙,甚至给后续混凝土浇筑工作造成障碍。
结束语
高铁无砟轨道技术的高效应用,需要有关人员首先强化对这一技术的深入研讨和学习,并积极探究科学、可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相关技术人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协同、交流机制,展开对无砟轨道技术的研讨分析,进一步提升高铁无砟轨道技术应用的效率、效果和品质、质量。
参考文献:
[1]司雲天.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22):166-168.
[2]王石磊.高速铁路建设中减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5):141-142.
[3]李翔.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难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