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移转化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期   作者:王慧美
[导读] 知识产权事业在高校教育中也开始发展起来。因为高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摘要:知识产权事业在高校教育中也开始发展起来。因为高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它的数量和质量也影响着院校在全国高校中中的地位,对我国科教兴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的知识产权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正确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在一方面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可以积极性的进行科研工作,高校的各级领导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保障高校在整个环境中可以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移转化

         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这自然与知识产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里人才济济,高校的师资条件也适合培养人才。这里有科研基地,是知识技术和专业的发源,亦是人才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1]。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科研成果一旦有了重大的技术突破,能够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它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这需要依靠高效的培养人才进行技术型科研。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就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但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需要尽快的适应我国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1.1高校在校教师通常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开题前没有阅览和引用文献的习惯,这就会造成研究成果重复,也在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在研究和实施科研活动中,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机制,让不法之徒钻了空子,研究的成果被他人利用,失去了申请专利的资格。
         1.2有些教师虽然对这一种无形的资产有了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但是却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人因为不愿意自己的科研成果公开,也就自然不愿意去申请专利保护。这就会造成了科研成果的浪费,很多科研成果都是以秘密的方式加以保护的[2]。
         1.3有些教师他有保护的意识,也申请了知识产权。但是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就有所欠缺,再经过技术转让或专利技术实施许可时,因为合同中的保护条款没有明确规定哪项可以实施,哪项不可以实施,这也导致了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大多数的高校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成果没有有一种系统的保护机制,把这种无形的资产都白白流失了。高校的领导应该对这种无形资产进行系统的工作来抓,加强知识产权的监管意识,这对高校今后与国际接轨有很大的帮助。
(二)专利受到冷落
2.1专利申请数量少
         高校的科研人员对于申请专利这件事来说积极性并不高,目前科技界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那么高校也不例外,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很多高校到科研管理工作,还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相应的转换,仍然还保持着计划机制下科研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一项专利审批通过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要想审批成功一项发明专利,是需要漫长的几年时间的,很多科研人员很难从中及时的得到帮助,这也影响了他们申请专利的积极性[3]。
2.2专利地位不高
         许多高校在科研过程中,他们更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而对于申请专利这件事情不重视。因为鉴定和评奖存在诸多弊端。科研项目一旦进入鉴定就有“水平”,只有产品才能获奖,这些奖励可以得到人事部的认可,获奖人除了会获得可观的奖金以外,还能有晋级、提职等等优势,但是申请专业却是一件既耗心又耗钱的事情,一件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往往要耗时至少三年的时间,可这些发明专利却在评奖中比不上一篇论文来的更重要。

有的专利授权了,但是结果反响不好,侵权的情况也很多,这也在一方面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
3、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经费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上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对其重视起来。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项目也没有设立,在科研人员进行申请专利因交不起经费而丧失专利权的事情也有很多。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和保护
         人才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他们是进行科研成果的关键。要想保护好知识产权,首先就应当保护和管理高校的人才。学校要想提升自身的校园品质,就需要多做科研成果。高校需要大量引进相关人才,尤其是有意愿进行科研项目研发的高学历人才,并且对这些人才进行保护和管理。高校应做到相应的措施:第一,对当前高校中现有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进行科学管理,减轻他们的教学工作量,对其进行科研补贴;第二,鼓励科研人员和团队精神来集中攻克项目难关,尽早给出科研成果;第三,学校应该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改善科研条件,在场地和设备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为今早得出科研成果做好铺垫;第四,要对在校的人才进行再教育[4],条件好的可以以让他们进修工作,鼓励有志青年攻读学位。
(二)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所以觉得我国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等普及工作逐渐展开,高校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应该趁早进行。高职院校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应该更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这也是他们保护科研人员自身成果的一个先前条件。主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要有对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认知,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二是管理层的知识产权要有相对的意识,三是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研人员的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是直接影响了申请专利是否可以正常进行,科研人员应该分清楚什么是个人作品,什么是职务作品,两者之间要做到协调。三方面保护意识如果都得以加强,那么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都会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奖励机制
         高校应该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处理好国家以及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必须让三者之间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在一方面防止高职院校的这种无形资产的流失。高职院校要做到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两者相结合,以此来维护高校知识产权的科研人员的利益,在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可以给予晋升职称等相关方面的奖励。以此来保护高校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设立专利方面的奖励制度,专利方面的奖励和成果的奖励有有同等的奖励机制来对待,那些获得专利奖的科研人员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金,高校应该对他们进行职称、提职务或者在出国方面优先考虑这些人,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科研人员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高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科研人员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更愿意去积极的投身到科研项目的研发中。
三、结束语
         高校可以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战场,也是科研人员研发项目的重要基地,高校应该积极的鼓励更多的人才在科研项目的研发道路上不断前进,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保护知识产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高校应该也同样有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机制,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升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做好相关工作,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的科学研发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红卫.咯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浙江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1 (2): 34-36
[2]袁正英.黄健.戴朝荣.论21世纪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8): 76-80
[3]王晓娜.郭永主.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报科学.2002 (7): 690-691
[4]杨桂荣.高校知识产权情报的存在形式与开发利用.现代情报,2002(10): 169-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