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万州区 404100 来凤县融媒体中心 湖北省恩施州 445700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基层各种矛盾交织,导致群众的诉求越来越高,基层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全社会的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已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并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待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新时代 基层治理 村民自治 民主决策
一、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时代农村基础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村社会趋于稳定,群众日子越来越红火,农村的发展势头良好,离不开党中央好政策和群众的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村支两委干部的担当精神和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但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还存在一些棘手解决的问题,比如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如何坚持和执行落实,特别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村支两委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但由于受上级文件、制度的制约,无法放开手脚。一是村规民约统一较难。村与村之间有村规民约,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例如行政审批、生态环保、扶贫救济、矛盾纠纷等,每个村的民情有各自制定村规民约,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毗临村如民约政策不一致,那就难以形成决议。例如以农村宴席为例,A村规定除婚丧嫁娶以外一律不得办宴席,B村规定除婚丧嫁娶及满70周岁及以上以外一律不得办宴席,村与村政策不一,这就容易形成有“空子”可钻,村规民约无法说服人。二是村规民约执行难。制定的村规民约,一般规定如有违反,停发低保、取消贫困户、不发放救济款、不办理审批、不出证明等手段,但群众如有违反,村上就会执行,群众难免就可能上访或上告,上级势必会首先认定是乡镇政府“不作为”,再对照政策文件,不合规定,要求立即纠正,乡镇政府督促村委会纠正,而村委会就处于“两难”境地。三是村规民约坚持难。一个制度能否长期坚持是衡量一个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准,如果多次出现不执行,制度就形同虚设。当下正在开展“三清一改”等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各级党政借此契机,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改变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不良习惯。乡、镇均召开动员会,搞启动仪式,声势浩大,动员了部分群众积极参与,但最终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钱”,无钱难办事。
(二)村级干部担当不够
村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村支两委干部,村规民约的执行更是需要村支两委干部,如果村支两委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执行抓落实只是一纸空文。一是干部难选。随着农村的空心化,男女青年基本上都进城了,特别是农村的精英稍有能力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家大多是因家庭原因无法离开。二是待遇难保障。现在村干部的工作量极大,特别是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村级治理、污染防治等,村干部也成了“脱产干部”,坐班值守,机关化现象突出,有时也是“5+2”、“白+黑”,根本无法抓家庭的生产。现在村支两委主要干部每月的误工报酬大致在二千元左右,其他委员更低,扣除电话费、交通费后所剩无几,无法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三是执行难度大。
村干部生长在本地,生活在本地,最终落脚也是在本地,都是沾亲带戚,或是乡里相亲的,他不同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当村干部不会当“一辈子”,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一但在工作了得罪了人,怕今后难以相处,管理畏手畏脚。四是工作难开展。在评定贫困户、低保户、危房户、救灾救济户等方面,一般均需通过民主评议进行,民主评议受干部的感情因素、宗亲因素、标准不统一等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参与评定的人员也并不都是敢于逗硬较真之人,碍于情面而不会当面提出或反对。同时也有一些上报的名单因为上级追得急,根本来不及开会讨论就由村干部上报,容易造成工作质量差。
(三)群众主动参与不够
干部教育容易,群众教化困难,做群众工作比做干部工作的难度大得多。公益设施建设不参与,土地拿不出来,与自己无关的会议不参加,损坏的集体资产视而不见,调解矛盾纠纷不指证,处理了拒不执行,举报事情不说名字,违法乱纪的事情不做,一有诉求未实现就上访等等,只要与自己有利的会不择手段,对自已无关的基本不过问或不参与,选举的村民理事会不愿得罪人,得过且过,一切看干部,有时也只是碍于情面适当参加,但多是“出工不出力”,村民自治的参与人参与热情不高。
二、新时代加强基层治理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理念先行,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村民管理的难度远远大与干部的管理力度,需要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管理,村民自治中的一些问题的表现在下面,而根子在多方面,如果上级在政策上不予支持,一味地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村级无法制定村规民约,更无法保证村规民约的执行。一是适当放宽各类直补的执行方式,如确是通过村民理事会或村民委员会讨论同意的,上级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并不予受理相关诉求,断其后路。二是建立包容机制,对确因因公执行村规民约而造成的一些不良后果予以包容,对重大后果予以减轻责任,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二)厘清责任链条,坚持合法合理原则
村规民约需要是由各村自行组织制定,但绝不能放仁自流,禁止事项中在合法的前提下至少需要在乡镇级层面要有统一,部分规定还应在区县甚至市级层面统一,不然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惩戒事项中各村可以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惩戒措施,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在制定村规民约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酝酿、修改、宣传,营造声势,形成一种氛围,有利于制度的出台和制度的执行,尽可能减少一些杂音。
(三)找准攻坚战术,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一是强化村务管理。严格执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完善对村干部的激励和约束制度。二健全公开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系统地公开村支两委的事务,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三是建立红黑榜制度。定期对违反村规民约且拒不改正的,除予以惩戒以外,还应在村民活动集中的地方用黑榜进行曝光。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并以红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赞扬,弘扬人间正气。
(四)着眼长远发展,适当提高干部待遇
一是扩大从村、社区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比例,适当降低招考的门槛,吸引有知识、有思想的年轻同志回乡创业,形成争光干部氛围,让村干部有奔头。二是提高在职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落实城镇养老保险政策,解决后顾之忧,让村干部有干头。三是支持村干部创业,鼓励发展产业,放松村干部的“紧箍咒”,让村干部有想头。
作者简介:
郑中华(1983- )男,土家族,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