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历史入门很重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十分必要,受益终身。
关键词:兴趣 多媒体 习惯 人文素养
初一历史对于小学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完全陌生,很难学习和把握,因此入门很重要。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都愿意积极学习,学习历史也是这样。古今中外,凡是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10年课程,最后发现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记者问他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
他回答:“不不不,一点也不。相反,我觉得很快乐。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觉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1恰当运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特点:形象,生动,直观,能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和互动游戏的内在感染力。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师想要展现的教学环境,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带动学生尽快进入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获得知识,在趣味的学习中形成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再现情景,突出重点。多媒体能够虚拟现实,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协同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加深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切实掌握有关知识。多媒体将音频,视频等技术融会贯通,刺激学生多个感官,引起学生很强的注意,画面形象生动,促进学生记忆。
2学会讲故事。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历史故事,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故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学生在倾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接下来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讲给学生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学习历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沉湎于酒色,杨贵妃是关键人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唐玄宗为搏美人一笑,让人快马运来新鲜的荔枝,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会更加愿意学习安史之乱。他们会觉得原来历史这么有趣,这么曲折动人,这么引人入胜,这么让人流连忘返!
二.养成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1.问题式预习。
预习不只是单纯让学生提前看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预习题目,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尝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预习《洋务运动》时可以有如下提问:
1.洋务运动发生时间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目的是什么?口号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过程。
3.洋务运动的成绩如何?
4.洋务运动的意义。
通过这些提问,我们就可以全部了解洋务运动。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学生听课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2.提纲式笔记。
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必须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类梳理,才能更好学习理解记忆历史知识。通读全文,分门别类罗列各种历史知识点,就是提纲式笔记。知识点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便于复习,便于理解历史课本。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利于更好地领会历史精神,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师生结合,教学顺利,学习高效。
比如八年级历史上册前面部分可以这样记笔记:
1.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洋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
5.戊戌变法
6.八国联军侵华
7.同盟会
8.辛亥革命
通过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罗列,概括了中国这一段历史,易学易记。教师乐意,学生喜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
1.重复式巩固·。
初中历史知识繁琐,千头万绪,难识别,难理解,难记忆。即使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后,也很容易忘记。重复是记忆之母。只有反复记忆,反复复习,循序渐进,慢慢才能记住知识点,巩固历史知识点。最后才能完全掌握住历史知识点。比如中国近现代几个卖国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内容复杂,内容繁多,必须反复理解背诵记忆,举一反三,才能彻底掌握这几个条约。其它历史知识也是这样。重复才能巩固。
三.培养素养。
1.轻说教,重渗透。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述,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奉献国家,为祖国而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呆板生硬,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极差。教师讲的汗流浃背,学生听的一头雾水。正确的做法是,把高深的道理融入到历史事件当中,教师讲课时自然而然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渗透到学生心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也就接受那些道理。融化在心中,表现在行动上。
2.弱理论,强过程。
教师不要动不动就一个历史事件下结论,应该重视历史发展过程。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结论。
(1)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巨大,因为太平天国拥有广大的领土,拥有几十甚至上百万军队。教师这样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得出结论。
(2)反封建反侵略,因为太平天国要推翻清王朝,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不承认卖国条约。教师写出结论,然后摆出史实。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容易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述历史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卡拉.肖尔等。教学与行为干预【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
【2】任世江。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教学历史过程——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耕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