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问弟子“有一片荒草地,请问要怎么除掉那些草呢?”弟子有的说"用手拔",有的说"用镰刀割",有的说“用火烧” 。苏格拉底说:"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这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也启示了我们在心育过程中,不仅是为了干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灵的旷野种上健康和积极的庄稼,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心灵的积极力量,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工作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的积极能量。
一、提高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学生身心平衡
提高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幸福感和发掘潜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意义。
(一)合理认知,缓解学生情绪困扰
现实生活中,常受情绪困扰无法自拔的学生他们主要是缺少合理认知,换个合理角度并非一般性地反对消极情绪,而是提倡辩证地思考事件的两面性,看待问题不能太绝对化,比如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很难过、伤心是正常的,换个角度看一下,“幸好不是高考,在高考前发现并解决问题都是为高考扫除拦路虎”, 心理压力也就没那么大。引导学生遇到事情有意识地换个角度,有利于扩大心里容量,也可以逐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减少诸多消极情绪困扰。
(二)健康宣泄,提升学生能量循环
有这么一个群体叫“烧光症候群”:“拼命做事,有一天忽然失去了做事意愿,变得有气无力,像个“烧光”的空壳一样。”这种疲倦不仅是身体能量的消耗,更多的是心的能量没有得到顺利循环。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宣泄找到释放的出口,根据身心联结原则,选择能让身体放松的方式带动心理放松,如拥抱自然、运动、听音乐舞蹈、睡觉、找人倾诉或专业咨询等,以上方法在宣泄的同时获得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学生的身心平衡。
合理认知,健康宣泄有利于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满足地看待过去,专注于现在的行动,乐观地期待未来。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积极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成长各种问题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力的机会,一个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问题的过程。
(一)积极关注,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积极关注不是盲目的鼓励和赏识,而是积极、实事求是的,从只注意学生失败、缺点和不足转移到客观、全面认识,挖掘孩子自身积极、正性的内容更有说服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如害怕独处,另一面是喜欢合群。如孩子迟到,我们不纠缠于他每天迟到的原因,而是之前没有迟到是怎么做到的,早睡早起的习惯还是什么信念等。 “当孩子说自己想做什么,每次都是半途而废”时,往往是学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让那持续几天的正能量不断重复就像是将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一样,照样可以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大脑的潜意识就像是肥沃的土壤,种下积极关注的种子,从积极关注孩子到引导孩子积极自我关注,学生就会逐渐自信、乐观、辩证地看待自己,悦纳自己。
(二)多维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6大美德24种积极心理品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规律,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深度不同。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整合资源,提供多维体验的平台,如心理沙龙、素质拓展训练、心理讲座、学生心理测评、阳光心理AB剧、心理知识有奖竞答、签名许愿活动、健康标语大赛、心理游戏体验、心理电影展播等。虽然不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与具有冲击力的活动结合,以点带面,以动带静,创设一个激励成长的校园心理氛围,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力量,促进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凝聚学生积极支持系统,助力学生身心成长
积极的支持系统是学生成长中隐形的翅膀。父母、老师、心理工作者、朋友、其他亲人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支持力量,也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何发挥积极支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呢?
(一)开放接纳,发展看待学生成长
每个学生成长土壤也是不一样的,相信“存在就是合理”,开放接纳孩子,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而是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去批判评价学生,给学生贴上消极标签,将自己的预期焦虑强加给学生。我们能做的是就相信“每个孩子可以做得更好,每个孩子都拥有资源,每个孩子的行为后面都有正面动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孩子每个年龄阶段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任务和问题”,并适时引导他们自己学会在探索和克服种种障碍中成长进步,允许延迟性满足,学着享受静待花开的过程。
(二)共情沟通,开启学生封闭心灵
我们所看到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正如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而学生更多的感受、观点、渴望、价值观、期许、自我等内在的正如在海面下的大部分深深潜藏着。学会与学生共情沟通很重要。
共情的沟通技巧:肯定情绪——分享事件——设范(阐述观点)——策划(寻找更好的方法),肯定情绪就是设身处地以学生能量系统去理解对方,如果学生的感受能被另一个人精准理解,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事件,我们才有机会阐述我们对事件的观点,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一起寻找更好的方法进行知情意行方面的调整。运用共情技巧才能触及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疏其心才能导其行,才能及时融化学生内心的小冰山,不至于冰冻三尺。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让心灵的正能量传递,才能整体强大学生心灵的积极力量,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