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陈勇
[导读]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
        摘要: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利用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显的尤为重要青奥。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丰富知识层面,扩展学术视野
        教学和科研作为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可以培养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目前,毕业设计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逐渐在各高校中普遍推广和应用,通过提早参与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丰富知识层面,扩展学术视野。
(二)任务明确分工,增强责任意识
        大学生目前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是具有较为活跃的思想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大学创新体系中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在科研训练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任务、难点和创新点等方面有详细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指导老师应根据科研任务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实行责任分工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三)培养科研兴趣,避免盲目跟风
        大学生在完成科研工作过程中,及早地受到严谨、求实、勤奋的学术氛围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加快了对本学科的研究前沿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使大学生通过在科研过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所存在的考研盲目跟风的现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他们自主思考、乐于探索、独立动手、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只有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借此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一)缺乏勇于创新的意识
我国当前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精神。很多大学生认为科研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和资源作保障,由专业的研究团队借助一定的实验设备和相关技术,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没有实力去开展科研,认为科研创新和自己的课程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大学生普遍不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十分缺乏创新精神。
         (二)缺乏创新的毅力
虽然多数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的现象;尤其在研究工作遇到困难、进展不顺利时,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来,往往选择避开或退却,导致科研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这主要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意志品质差所致。
         (三)缺乏创新性思维
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另辟蹊径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千篇一律,难有新意或突破点。最明显的表现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缺乏新意,许多毕业论文类似实验报告,仅仅是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堆积或实验现象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对实验现象背后相关机理的分析或模型的建立。部分大学生甚至从网上收集一些材料,东抄西拼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逻辑性差、数据不够充分,整个毕业论文书写缺乏创新性思维。
三、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一)立足科研兴趣,做到正确引导
        目前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的选题存在有指导老师拟定题目,学生负责指定任务的现象,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不但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会出现有些学生对分配的任务并没太大兴趣,而为了完成指导老师分配的任务而被动参与,这样会导致大学生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的现象。

所以鼓励大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从项目书的撰写、申报以及实施,全程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这需要指导老师在科研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材施教,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真正目的。
         (二)实行合理分工,老师耐心指导
        对于初步涉及科研训练的大学生,存在有科研经验不足、执行能力偏弱以及科研目标不明确的一些特点,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中发挥着方向引导和知识解析的双重作用,同时对大学生在项目中锻炼的成效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合理分工;同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把握科研动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指导老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
         (三)设置科研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相关部分可以设立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和交流平台,以学科或研究方向为一组定期举办项目进展报告、课题进展汇报和项目结题答辩,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参与科研训练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还加强了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良好氛围。
         (四)多元化教学,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教学方法的革新无疑是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例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布置任务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深入学习、思考、实践,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工作情境,以项目为载体,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任务训练情境中,能促进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将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融合和建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载体,在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平台不仅能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例如利用“互联网+”搭建创业模拟平台,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为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顺利进行,高校可通过“互联网+”搭建创业实践模拟平台。比如组织宣讲会、、创新创业互动交流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也可通过网络平台让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此外,增加学校对于科研队伍创新资金的投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保证科研资金链的连续性与高效性。在前期争取资金充足来源工作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严密监控,利用好每一笔费用。
四、结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成熟的方法和创新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会大大增加,因此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平台,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云明, 盖丽娜.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4):258-259.
[2]曹丰慧, 陈鑫, 潘颖,等. 以科研项目为导向,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J]. 中外企业家, 2019.
[3]王世娟, 雷金涛. 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 文教资料, 2015(23):111-112.
[4]王应强, 赵红霞. 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 大学教育, 2018, 000(007):155-158.
[5]朱燕华. 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2016.


作者简介:陈勇(1987.12—),男,汉族,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高校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7年南宁学院教改项目“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研究与对策”(编号:2017XJJG22)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