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综合医院,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医院由于建筑老化,用地有限,以及与城市环境的矛盾,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何以医院的改扩建为契机,将各种问题统筹梳理,改善医院环境,本文将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为例,做一点探索。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医院;城市关系;空间利用;功能梳理;文化表达
1、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的常见问题
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医院随着床位数逐渐增加,工作负荷日渐提升,往往人满为患,对于医院基础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医院用地不足,扩建条件有限。内在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外在条件的苛刻约束,使得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的建设更为困难,与城市环境关系紧张,自身功能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与城市关系紧张
随着城市发展,规划更新,城市道路日渐拓宽,往往出现道路红线与医院的用地红线相背离,医院周边贴邻道路的建筑逐渐被道路红线穿过,保留时尚可使用,拆除后不可复建。
1.2 医院对城市交通产生巨大压力
由于就诊患者日益增多,加上家用车的普及,驾车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医院由于用地紧张,停车数往往远远达不到需求,再加上对车流的疏导缺少高效措施,导致就诊高峰时期交通拥堵,排队长、排队慢,成为医院门前城市道路的常态,对城市交通形成巨大压力,甚至常常需要交警部门派专人定点指挥,以随机应变,疏解对城市交通的阻塞。
1.3 用地严重不足
城市中心区绝大多数的综合医院,无法达到相关的用地标准,且周边发展成熟,很难有相邻空地可供医院扩建,即使有空间,也往往受制于周边日照、间距等要求,条件苛刻。
1.4 功能空间紧张
综合医院中很多建筑,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空间功能往往较为简单,单廊式门诊、单廊式病房都很常见,缺少候诊空间,就诊区域人声鼎沸,环境恶劣;做不到医患分流,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尤其是医技设备的数量更是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检查的需求。
1.5 扩建缺少统筹规划
为解决空间及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医院往往被迫在院区内进行零散的扩建,不利于医院的环境及形象。
1.6 功能联系不紧密
由于经过多代建设,医院建筑往往较为零散,加上分散的扩建,不同功能的建筑之间往往缺少联系,尤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对医患在不同功能之间的交通造成困难。
1.7 室内空间品质较差
由于老建筑的平面功能划分简单,再加上功能空间的日益挤占,留给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休息空间很少,空间品质也比较差。
紧张的用地和零散的扩建,使得原本绿化景观就非常有限的医院室外环境更加压缩,也很难打造供医患活动休憩的室外景观空间。
1.8 医院整体形象的缺失
由于历经多代建设,院区内的建筑形象往往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缺少统一的形象。
2、项目概况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64年,是国内历史最长的综合性医院之一,目前为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米,开放床位约2500张,分为北部虹口院区和南部松江院区。其中北部院区,地处上海市虹口区,位于市中心,南临海宁路,东临九龙路,北临哈尔滨路,西临吴淞路,核定床位940张,原有用地面积约2.6万平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米。
市一北部院区由于地处市中心,是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的典型代表,也面临着该类项目前文所述的一系列问题。
十三五急诊综合楼改扩建工程在北侧武进路以北,将原虹口中学地块改造为急诊、手术中心、老年科门诊、住院,及行政办公楼,总建筑面积4.8万平米,目前已建成使用;十四五眼科临床诊疗中心工程将武进路以南院区部分零散建筑拆除,新建眼科临床诊疗中心大楼及教学科研楼,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目前在建。
3、设计原则
优化与城市的关系,采用底层架空等方式,开放公共空间,形成城市客厅,梳理人车等不同流线,实现高效对接,减少交通对城市的压力。
地上地下空间高效利用,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实现功能面积最大化。
采用学科中心模式,实现专科细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现代医院设置原则。适当预留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立体交通措施,通过地上、地下及远期预留,使医院整体功能实现有机联系。
室内外环境综合提升,通过改善室内外患者就医与医护工作环境,打造景观医院。
通过建筑形象、景观设计与室内装饰元素,展现医院的历史沉淀,打造人文医院。
4、设计策略分析
4.1 协调与城市的关系
拆除原有贴临城市道路的零散建筑,新建建筑向院区内退让,缓解医院建筑与城市道路的紧张关系。其中,北侧急诊综合楼在急诊入口退让入口小广场,在住院部入口通过首层及二层架空,退让入口空间,通过V型柱结构转换,形成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入口形象。南侧眼科中心项目将院区内原有部分零散建筑拆除,新建建筑集中布置,在南侧设置向城市开放的公共景观庭院,打造城市客厅,将城市与医院融为一体,改善医院封闭的形象。
改建后,整个院区除垃圾房区域外,整个院区向城市开放,疏解交通压力。
各个功能区块的入口分散设置,将入院人流化整为零,每个入口均对城市道路做出退让,将人流引导进入过渡广场后再进入不同的功能区内,避免大量人员集聚对城市的压力:
武进路以北入急诊急救及住院口均通过退让小广场进入。武进路以南,门诊入口转向北侧,通过原有小广场进入,南侧院区门诊、医技、住院及教学楼入口都围绕公共景观庭院布置,拉开与城市的距离(图1)。
在车行交通组织方面,采用区别设置原则与最短路径原则。急诊综合楼中急诊和住院车流在各自入口广场设置回转场地,以实现快速落客与离场,就近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南侧将门诊车流区分为入院车流、送客及出租车流,入院车流设置在九龙路一侧,使得早高峰排队的车辆从九龙路延伸至武进路,避免对南侧海宁路及西侧吴淞路城市主干道的影响。送客及出租车流通过南侧海宁路港湾式停车快速离场。
院区内预留贯通车行道,实现应急情况下,院区内车流的快速疏散。
项目采用地下三层,除地下一层设置部分医疗功能外,其余为地下车库,并在有条件的区域采用机械停车位,以增加总体停车数量,同时通过工作人员车位采用外租用地的形式,将停车位留给患者使用,最大程度上缓解医院的停车压力。
4.2 内部功能梳理
针对用地紧张的情况,采用集中式布局的方案,将内部功能进行梳理和整合,提升建筑高度,降低建筑密度,为人员活动和景观绿化提供充足的场地。
在急诊综合楼项目中将原先空间严重不足的急诊急救功能搬迁至武进路北侧院区,新增老年科病床300张,并增加25间手术室及供应中心。
利用保留的原虹口中学教学楼,经过加固改造,首层设置急诊诊室及输液大厅,其余空间改造为行政办公。
在眼科中心项目中,采用垂直学科中心的布局方式,将眼科中心、泌尿中心和消化中心的门诊、检查、住院及科研功能在22层的眼科中心楼中上下分区布置。其中1-8层为眼科中心,9-11层为公用手术中心及设备层,共设手术室23间。12-16层为泌尿中心,17-21层为消化中心。22层分别为消化及泌尿中心的科研功能,为减少管线转换,将14-19层连贯设置为病房,分别归属泌尿及消化科。另设一栋办公教学楼约0.5万平米。针对功能垂直叠加可能遇到的竖向交通问题,方案通过将三科垂直交通分别设置的原则,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科室人流交叉可能造成的竖向交通拥堵问题。虽然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一些面积,但可最大程度提高医院土地的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地下空间。急诊综合楼项目设置下沉庭院,为地下放射科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与景观条件。眼科中心地下一层设置下沉庭院,并设置地下医疗街连接中央大厅与下沉庭院,两侧布置放射科、直线加速器及员工餐厅、营养厨房。其余地下部分主要为车库(图2)。
考虑到医院远期发展的可能性,在地下一层设置PET-CT及MRI的预留房间。
4.3 流线梳理
通过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与分层挂号收费解决原有患者往返路线偏多的弊病。
针对各建筑单体之间缺少联系的问题,采用综合立体交通系统予以解决。
大厅连接方式:将新建急诊综合楼通过西侧急诊连接体大厅与由原虹口中学教学楼改造的行政楼连为一体,南侧眼科中心采用相同方式,将眼科中心大楼通过连接体大厅,与门诊楼连接在一起。
连廊连接:急诊综合楼在东侧三层设置架空连廊连接行政楼,同时通过跨武进路连廊,连接至南侧院区。南侧院区内设置架空连廊将原有门诊楼、医技楼、中外宾住院楼以及新建眼科中心、科研教学楼连接起来,这样,整个院区的建筑通过三层连廊统一联系在一起,并在局部区域增设其他楼层的连廊,将整个院区联系起来(图3)。
地下连接:眼科中心项目在南侧院区设置大地下室,并设置从新建地下室联通至原医技楼、中外宾住院楼的地下室,在地下一层将有地下室的医疗功能联系在一起(图4)。
由于武进路南侧院区既有建筑排布较密,地下车库与北侧院区联通的条件尚不具备,项目设计在急诊综合楼南侧地下二层及眼科中心地下室二层北侧外墙预留连通口,远期门诊楼拆改时,通过该区域将地下车库打通,提高利用效率。
4.4 就医及工作环境优化设计
景观环境优化策略:通过院区功能整合,创造出包括中心绿化、下沉庭院、屋顶绿化等一系列综合绿化景观空间,大大改善医院的环境。
急诊综合楼、行政办公楼东北侧临近虹口港,对岸即是1933老场坊,景观条件优越,设计将屋面设备集中布置,并进行半围合景观化处理,利用剩余空间布置屋顶绿化和休憩空间,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了一处远离喧闹的休息场所。
在
.png)
南侧面向海宁路一侧设置中心绿地,结合医院的铭牌,形成既有标示性,又有开放性,可供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使用的景观庭院。其中北侧设置下沉庭院,既为地下室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又通过景观跌级与地面庭院连为一体,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下称庭院结合台阶可作为医院的露天报告厅,供日常举办活动,或进行公共宣传之用(图5)。
在室内空间中,设置急诊连接体大厅、眼科中心连接体大厅,通过楼梯及扶梯与地下公共空间贯通,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也为使用者提供了足够的活动及休息空间。眼科中心的多功能医疗街两侧设置鲜花店、咖啡厅、书店等休闲空间,为使用者增 添一处放松身心的场所。
4.5 文脉传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百年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医院建设中,将其历史底蕴发掘和展现出来,也是业主的重要需求和设计的一大目标。
医院地处虹口历史风貌保护区,西侧救火会为历史保护建筑,东侧虹口港对面为1933老场坊及升级改造后的音乐谷,周边存留大量石库门建筑群。
在项目设计中,主要通过如下层面展现:
充分利用院区内既有的历史元素:北侧地块原虹口中学教学楼始建于20 世纪20 年代,是日本人1929 年在靶子路(今武进路)设立的日本寻常高等小学,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改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新陆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上海市虹口中学,有近百年历史,毕业学生众多,多对母校颇为怀念。设计保留原有建筑比例与框架,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复原历史建筑的形象,也是对医院百年历史的隐喻。
.png)
新建建筑中,急诊综合楼总体采用现代的表现手法,通过比例与色彩与保留建筑产生呼应,并在裙房石材立面窗洞中,增加铝板与玻璃的对比,与保留建筑的细节相呼应。在门诊大厅中,形成新老建筑立面既强烈对比,又互相协调,产生时空交汇于此的独特空间体验(图6)。
眼科中心则采用古典的三段式立面划分方式,通过窗与墙体的比例体现百年老院的建筑形象(图7)。教学科研楼在建筑立面上对医院创立时期的历史建筑公济楼进行了复原。同时,在中心景观庭院中,对曾经老院区中的标志性构筑物八角亭进行了复原(图8)。
应该说,如何通过建筑形象和环境营造体现之前被功能性建筑形象所掩盖的历史底蕴,项目也采用了不同程度的方式予以了回应。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医院在多年的发展中受制于周边和自身环境的约束,常常暴露出的与城市关系、自身功能、及文化表达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以市一急诊综合楼及眼科中心项目,试图从城市关系梳理、自身功能流线整合、环境优化和文化表达方面,做一点探索性的尝试,希望为改善医疗环境,让使用者可以享有更高效、更安心、更具人文关怀的医院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汪铮,陈剑秋.绿色医院环境资源的开发整合共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绿色设计探析[J].绿色建筑,2018,10(04):8-11.
[2]吴明慧,钱丽丽,赵文凯,李永奎.中心城区大型医院改扩建模式与策略探讨[J].建筑经济,2019,40(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