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期   作者:唐琦
[导读] 探讨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98例心理障碍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常规治疗+积极心理暗示)。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有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障碍患者;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障碍是由于多种原因引发的异常心理,当异常心理达到医学标准程度时便称为心理障碍。该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焦虑、智力低下、抑郁、行为异常及异常兴奋等,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会导致生命危险。经研究[1]发现,随着社会发展,该病发病率逐渐增高。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98例心理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符合统计学诊断标准,患者知情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等。随机数字发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49例,对照组男24例,女25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9.47±2.18)岁;观察组患者男23例,女26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9.57±2.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使用西药治疗,盐酸氟西汀胶囊,主要成分盐酸氟西汀,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30017,生产企业: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用量:每日2次,每次10mg。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积极心理暗示方案治疗,①录音催眠法: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情况,并对其情况进行制定相应方案,每位患者准备录音的物品,如磁带,可以鼓励患者每天说一句对自己的要求,或鼓励语,或对自己的改变,然后反复听,暗中催眠自己,使大脑接受暗示,并遵照所说的去做;②赞美患者法法:大多数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不自信,比较自卑,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了解患者情况,对于患者优秀的方面进行赞美或奖励,对于患者不好的地方要鼓励并让促进患者积极改正,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面带微笑打招呼的方式提高患者积极性,如见面之后面带微笑,并主动以多种形式对患者夸赞。
1.3观察指标和指定方法
(1)根据本院自制的生活能力评分表评分,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填写,分值0-50分,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的评分,生活能力包括精神方面、社会行为。
(2)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帮助填写,分界值为50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以上,并计算焦虑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的评分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精神方面及社会行为评分分别为(23.28±2.47),(23.87±2.94),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精神方面及社会行为评分分别为(32.87±2.87),(41.28±3.8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49例,轻度焦虑患者为5例,中度焦虑患者为4例,重度焦虑患者为2例;对照组患者49例,轻度焦虑患者为7例,中度焦虑患者为9例,重度焦虑患者为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22.44%、40.8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心理障碍会造成功能性损害或器官性损害,损害包括:个人痛苦:该症状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身体造成攻击[2];心理机能失调:患者的认知情感明显被损坏;非典型:不是正常文化行为典型的特点。
          心里暗示是通过转变意识发展为积极心态的过程,人的思想行为不是有意识的控制,而是通过持久的心理暗示,让自身的自信与潜意识接通,从而改变自己的状态。积极心理暗示是通过持久对自己积极状态的暗示[3],或他人对自己的长久提醒,从而潜意识的改变本身状态去操作有关积极的事情,还会通过暗示释放更多患者的积极潜在能力,变得自信和阳光,最后带给自己更多力量。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降低焦虑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敦欣, 公翠兰, 朱玲. 心理暗示与信息支持干预在肾虚肝郁型PMS患者中的意义[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25(18):3046-3048.
[2]符小花. 心理暗示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效果观察[J]. 常州实用医学, 2016, 032(003):150-151.
[3]石金金. 积极心理暗示联合放松训练对食管癌放化疗患者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10):2008-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