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导丝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期   作者:薛同庆
[导读]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介入术中应用新型导丝技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介入术中应用新型导丝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经院内自制导丝技术进行介入治疗的LEDVT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而同期收治的经常规导丝技术介入手术治疗的LEDVT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介入术治疗成功率与治疗效果优良率,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介入术治疗成功率与治疗效果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EDVT介入术治疗患者应用院内自制新型导丝技术处理,相比常规导丝技术可进一步提高介入术治疗成功率与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减轻介入术后疼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新型导丝技术;成功率;优良率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常见的临床病症,当血栓形成后,远端静脉压明显升高,导致肢体肿胀与疼痛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动脉供血下降,从而损伤静脉瓣膜,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疾病[1]。此外,LEDVT未能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并发肺动脉栓塞(PE)与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影响生活质量[2]。单纯溶栓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风险较高,而近几年介入术治疗逐渐成熟开展,在一些报道[3]中证实治疗LEDVT有良好的效果。但是,LEDVT介入术治疗中介入导丝技术会对治疗产生影响,为此我院近几年一直在探索一种新型导丝技术,期望不断提高介入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同时缓解术后疼痛。本次就我院院内自制的新型导丝技术在LEDVT介入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经院内自制导丝技术进行介入治疗的LEDVT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而同期收治的经常规导丝技术介入手术治疗的LEDVT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临床资料完整,有介入术指征,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依从性差,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疾病等患者。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3~78岁,均值(55.8±8.4)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1~76岁,均值(55.6±8.1)岁。两组前述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导丝技术进行穿刺完成介入术治疗,而观察组则用院内自制导丝技术完成穿刺及介入术,为了便于理解,文中附图(图示见1-3)进行介绍:防护丝1的外表面分别与卡位装置3和驱动装置4相对的面卡接,卡位装置3的底座与限位套2的内侧顶部固定连接,驱动装置4的底座与限位套2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卡位装置3和驱动装置4对称设置。
抗菌涂层103的内壁与亲水性聚合物涂层10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亲水性聚合物涂层102的内壁分别与软质段芯体101和硬质段芯体10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软质段芯体101的尾部与硬质段芯体104的头部固定连接。电动推杆301的输出杆与驱动台304的顶部固定连接,驱动台304的底部与连接座303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座303的底部与定滑辊302的轴心固定连接。支撑座403的内壁与转杆404的两端固定连接,转杆404的外表面与动滑辊405的轴心活动连接,支撑座403的底部与支撑台401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台401的底部与弹簧402的顶部固定连接。限位套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块5,滑块5的外表面分别与驱动台304和支撑台401的两端固定连接。弹簧402的底部与限位套2的内侧底壁固定连接,电动推杆301的底座与限位套2的内侧顶壁固定连接。弹簧402的限位套2两侧分别开设有进丝口与出丝口,进丝口和出丝口对称设置。装置连接好后,在实际操作中,医师可通过目测判断与估算介入导丝的深入长度,尽量减少对造影技术的依赖。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介入术治疗成功率与治疗效果优良率,以及术后疼痛情况。
1.4 评价标准
1.4.2 LEDVT治疗效果评价标准[4]:(1)优: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造影检查可见血流正常,无对比剂滞留等;(2)良: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造影检查可见血管管腔血流畅通,恢复到病前50~90%;(3)可: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改善,造影检查可见血管血流恢复到病前20~49%;(4)差:未能满足前述要求。优良率=优率+良率。
1.4.2 疼痛: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价,评分0~1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疼痛越明显。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3.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行t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介入术治疗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介入术治疗成功率为100.00%(40/40),对照组则为80.00%(32/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为2.19±0.54分,对照组则为3.48±0.88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LEDVT作为周围血管疾病,在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不断升高趋势,而随着本病病情发展,对患者动脉血供的影响就越大,容易诱发静脉瓣膜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及时有效治疗。介入术治疗本病主见成熟开展,但其操作十分复杂,尤其是需辅助介入导丝技术处理,尽量保障穿刺成功与介入术治疗成功,才能提高预后。
        本次就院内自制的新型导丝介入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常规导丝技术比较,发现应用在LEDVT介入术中,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术治疗成功率与治疗优良率,同时可以减轻介入术后疼痛。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软质段芯体和硬质段芯体的设置,便于医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目测判断及估算介入导丝的深入长度,尽可能的减少过多依赖造影技术,射线照射等的设备对病人造成的副作用,提高介入治疗的操作效率,降低病人的痛苦,同时提高了医师操控的精确性,提升了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以及抗菌涂层的设置,已达到抗菌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限位套的设置,能够根据需要握持导丝,增大操作的精确性,避免医生在握持导丝的过程中打滑,只需启动电动推杆,再通过滑块在连接杆上的滑动,带动驱动台进行下移,定滑辊的底部便会与导丝的上表面接触,并使导丝进行下移,导丝的下表面最终与动滑辊,支撑台通过滑块的配合进行稳定下落,从而使导丝卡在限位套的内部,从而有利于医生把控导丝的长度,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希全,葛世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介入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7):602-605.
[2]马永伟,黄晓云,任红.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7,16(3):77.
[3]曹树伟,郭喜田,王大伟, 等.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7):525-528.
[4]贾晓东,徐博,刘刚, 等.逆向导丝技术在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8,48(8):893-894,902.
[5]易开桂,刘万里,贺连香, 等.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留置体内的案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16):17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