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接诊的72名口腔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开展实验,依据相应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对所有患者应用针对性治疗方法治疗,通过疗效评级评价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等是常见的口腔疾病类型。结论:口腔类疾病的有效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内科疾病;诊断;治疗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口腔类疾病如龋齿、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等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如何有效的对口腔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成为医学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选择医院接诊的72名口腔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开展实验,分析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效果,以为口腔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3-2019.3,选择医院接诊的72名口腔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开展实验,患者的男女性别占比为40:32;实验者年龄介于7-67岁,平均(42.4±8.4)岁。本次所有实验者均同意实验并签订同意书。排除具有精神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病、患有严重脏器疾病和意识不清等实验者。
1.2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2.1诊断方法
口腔疾病的诊断主要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础,依据相应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各类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下所示:
(1)龋病:此类口腔疾病的临床特征是患者牙齿的牙颈部、牙齿窝沟以及邻接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质地、颜色和形态的改变,同时牙齿出现不同程度的龋洞。此疾病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种类型。其中浅龋患者并未出现自觉症状,并且形成的龋洞也较小,仅出现釉质、牙骨质和(或)牙本质龋。中龋患者牙齿在介入刺激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酸痛感,但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形成的龋洞较为明显。深龋患者牙齿在介入刺激下会产生比中龋患者更加显著的疼痛感,并且极易受到刺激产生疼痛,形成的龋洞大且深。并且很多患者伴随出现口臭等。对于难以辨别的龋齿可以借助X射线进行辨别。
(2)牙髓病:此类口腔疾病的临床特征是患者牙齿出现明显变色,急性牙髓炎时在未受到任何刺激下也会出现自发性阵发性疼痛。慢性牙髓炎可出现不明显的阵发性隐痛。有些患牙对其进行X射线检查可出现牙髓钙化及牙内吸收等特征。
(3)根尖周病:此类口腔疾病多为牙髓病的继发病,主要由根管内的感染通过根尖孔作用于根尖周组织引发。其临床表现可有急性根尖周炎和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并随病情发展,疼痛感不断加剧。转为慢性后可出现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肉芽肿等,此类疾病除相应的临床症状判别外,还需借助X射线检查患者的根尖形状和投射区边界以判别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4)牙周病:此类口腔疾病的临床特征是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牙齿松动,牙龈炎症、出血和牙槽骨吸收,并且患者疼痛感明显,牙周处出现溢脓。此类疾病的诊断需要借助X射线进行确诊。
1.2.2治疗方法
口腔疾病治疗前首先将刺激患者疾病的外界因素进行排除,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1)龋齿的治疗:此类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恢复患者的牙齿形态,并恢复患者的牙齿功能。浅龋患者治疗时首先磨除其龋坏组织,然后利用硝酸银和氟化物等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中龋和深龋治疗时首先将患者的牙髓进行保护,再通过复合树脂填充术等方式将龋洞进行填充,修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2)牙髓病的治疗:此类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通常采用的方法包含盖髓术、牙髓切断术及根管治疗术等。
(3)根尖周病的治疗:此类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的方法包含根管治疗术、必要时通过抗生素、止疼药和针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4)牙周病的治疗:轻、中度患者临床上治疗方法主要为根面平整、洁治、刮治等基础治疗,同时辅以相应治疗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含松牙固定术、调牙合、正畸及牙周手术治疗等。
1.3评价指标
为有效对上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本实验选用疗效评级为评价指标进行测评。其中治疗效果依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其中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将此类患者归为治疗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一定程度好转,将此类患者归为治疗有效;经过治疗,患者未达到上述要求,将此类患者归为治疗无效。统计有效以上等级实验者占比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通过SPSS20.0分析,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x±s)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患者口腔疾病诊断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龋病、根尖周病、牙髓病和牙周病等是常见的口腔疾病类型,患者占比分别为25.00%、27.78%、26.39%和13.89%。
.png)
2.2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疗效评级中,其中67名占比93.06%实验者达到显效等级,3名占比4.17%实验者达到有效等级,2名占比2.78%实验者疗效评级为无效,有效等级以上实验者为97.22%。
3 讨论
龋病、根尖周病、牙髓病和牙周病等是常见的口腔疾病类型。在口腔疾病的诊断中主要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础,依据相应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口腔疾病治疗前首先将刺激患者疾病的外界因素进行排除,对患者口腔进行清,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经过有效的诊断和治疗,72名口腔疾病患者67名占比93.06%实验者达到显效等级,3名占比4.17%实验者达到有效等级,2名占比2.78%实验者疗效评级为无效,有效等级以上实验者为97.22%。
综上所述,口腔类疾病的有效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瑞湘,刘广锴.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2]肖开禄.口腔临床诊疗中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