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王瑞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城市规划随意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规划缺乏前瞻性等,本文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发展
         城市是人类生活最主要的聚集地,也是人类逐渐走向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有力证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规划是龙头,是城市发展指导性的纲要和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与战术的具体体现。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工程,在实践中需要考虑政治、经济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规划成效关系到新时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1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特征。
         1.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流于形式,无法得到落实。
         1.3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麓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2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1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2.1.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他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该把城市规划提高到一个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1.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2.2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加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
         2.2.1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的信息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2.3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监督力度,强调多规合一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监督力度,根据城市规划建设要点,明确监督管理重点与难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用下的系统平台,全方位动态监督城市规划建设各环节,防止出现各类违规行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确保城市规划建设中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此外,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相关部门要强调多规合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城市交通、资源等多方面入手,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编制“多规合一”规划,合理构建“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城市空间规划结构体系,进行“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统一化的城市规划建设要业务协同平台。以此,充分发挥“多规合一”作用,将城市规划建设多张蓝图转变为“一张蓝图”,落实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
         3结束语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如今,在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的克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题,选择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逐步提升全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标准研究[J].周键炜,何浪.交通标准化.2019(08)
         [2]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J].王喆,杨爽,胡继超.科学中国人.2016(06)
         [3]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J].季雪征.科学技术创新.2018(36)
         [4]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管正华.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08)
         [5]试论城市道路设计的注意要素[J].张菡书,刘鸣枫.科技展望.2016(25)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