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精华了社会的分工,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行业,从而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无处不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就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矛盾之一,如何保持二者的协调性,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最小地对环境施加压力,舒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就是基于此要求所发展出来的新型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本文就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研究,希望有所作用。
关键词:生态思想;园林文化艺术;生态园林城市
引言:我国的城市文明悠久,历史上有许多的著名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园林历史也很悠久,北方的魏巍大气的皇家园林,南方秀致小气的私家园林,无一不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我国现代社会面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探讨其含义、产生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为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提供助力。
一、生态园林城市及其规划的内涵
(一)生态园林城市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实践结果。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的一个类别,是生态城市的一种更高级的城市状态,其内部自身更注重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像构造园林那样运用艺术构造手法对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其具有园林般的艺术美感。
(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是指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所要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内容一般包含普通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但是比起普通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其更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园林手法的应用。具体的说,就是其在城市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运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和园林艺术手段,对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利用和城市景观构造。
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意义
(一)产生的必要性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保护着人类免受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城市里的资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成长和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自步入了工业社会后,城市的内部环境因为工业革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更好的居住条件是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出现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缓和这一问题,为建设更好的城市,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协调发展和破坏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因此,与之相关联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也就具有重大的必要性。
(二)产生的重要性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利于指导相关的城市规划技术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多的考虑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这也能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城市地规划设计工作。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也能帮助相关的政府负责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城市发展决策中,更加多地考虑到城市的生态效益,帮助其作更加科学合理的、具有长期性的分析决策。
三、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一)生态性
生态性是指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这里所说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指像城市绿化公园或者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局限于城市内部一定区域的小范围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而是从更大范围,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出发,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评估,从而采取最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二)观赏性
观赏性是指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城市景观的构造,注意对植物种类的选取和种植,在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平衡的同时,通过一些园林艺术手法来增添城市的景观美。另外,观赏性的这一特点还要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城市所处地区的地方特色,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生态美。
(三)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意长期的城市发展效益。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城市的基础信息的掌握,根据城市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注重对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多采用低碳能源,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的科学布局,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承载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理
(一)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原理是生态学上的重要原理,具体是指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资源能耗要维持在环境自身可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范围内,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这一原理,以免破坏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
(二)协调共生原理
协调共生原理是指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协调共生关系,具体落实到实处就是人和植物、人和动物的关系。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对植被的保护、对动物的保护,实现植被、动物的多样化,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共生。
(三)相地合宜、构思得体
协调共生原理是指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具体分析。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城市内部建设的结构特点,规划其城市内部规划。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讨,在可供选择的城市规划方案内,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五、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优化措施
(一)注重城市区域整体性
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并没有人为的区域划分,因此,在进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时,要注意对城市区域的整体性,要对城市区域进行整体的区域规划,从整体的、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城市区域的生态效益,做到整体的生态保护工作。
(二)注重城市管理机制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中,需要注重城市管理机制,这是因为,城市在规划建设完成之后,要投入具体的社会运转之中,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因此,在这些实际的过程中,城市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算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做的再好,因为后期的城市管理机制的问题,也会使所有的努力白费。
(三)加强人文生态建设.
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是指要对城市居民进行生态园林城市方面的知识普及,要让其认识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自身身心健康和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从而使得其自愿地加入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进而也有利于城市的管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虽然是新型的城市规划理论,但是其意义是巨大的。其具体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多个方面。要想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要首先落实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的落实,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这不仅需要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的努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技术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只有这样,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数量才会越来越多,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才会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苏章宏,古严才.论生态城市园林建设的突破性的思维[J]. 现代园艺,2013(16):240+242.
[2]程昊.论生态城市中园林绿地的作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31-33.
[3]丁祖荣.城市景区生态伦理建设的实证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2):80-84.
[4]刘俊,祖旭宇,朱允华,胡劲松. 论生态林业与城市建设[J]. 防护林科技,2004(06):35-37.
[5]刘扬,沈丹.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安全考量[J]. 城市建筑,2008(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