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重庆 400021)
摘要:电力交易结算全流程线上运行是提高电力市场交易的必要手段,结算全流程线上处理为实现电力市场规范、可靠、高效、优质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支撑。本文重点分析了重庆交易结算特点和功能实现路径,针对电力交易结算相关业务开展优化处理,加强系统自动化批处理能力,将重庆结算效率提升至3个工作日内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该功能模块对各地区个性化结算系统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力交易;电力结算;数据贯通;系统处理
引言
2015年中发9号文明确要求电力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1]。且电力市场的有效性和经济性须基于完备的电力交易系统[2]。随着电力改革不断的深入推进,系统自动化功能作用越发重要[3]。
电力交易结算的实现手段和结果是市场运营规则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发电企业、(配)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及电网企业等各个市场主体密切相关,且结算规则会直接影响最后交易的结果,从而对发电资源的配置产生直接影响[4-5]。
1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传统手工结算模式和交易规则无法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各种局限性问题逐渐暴露。
第一,业务系统横向数据传递的人工制约性。用于交易结算的数据来源于营销、调度等多个系统,电力用户交割数据和分割数据在营销与交易之间均采用月末非实时线下传递方式,严重影响了电量电费结算和电费抄收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二,交易结算业务处理的手工演算局限性。一方面,新兴的配售电业务,因未同步系统功能开发导致其结算业务的人工依赖度极高;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交易结算规则增加了系统开发的难度。
2.关键技术
重庆交易中心深入分析交易规则、积极探讨电力市场发展方向,实现从业务规则引导到交易系统开发的整体闭环管理。确保交易结算业务全流程线上运行,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的有机整合。
2.1重造业务流程架构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作为省级交易机构,高度重视跨部门业务数据的横向贯通和数据线上自动处理[6],交易结算线上业务覆盖了包括电厂、直接交易大用户、售电公司、配售电公司和零售用户的所有市场主体,以及支持包含双边交易、集中交易、挂牌交易等各类型交易品种的计算。
2.2实时电量自动分割技术
源于营销采集系统的用户电量是结算的数据源头,交易系统按照结算规则和各类合同,对用户电量进行分割、归集、匹配电价、计算、反馈,最终形成大用户、售电公司、发电企业的结算依据。
线上实时电量自动分割技术,是基于营销、交易系统基础档案数据的双向同步,将营销采集并形成的用户抄表电量按照业务规则自动分割,并最终形成各方的结算电量。该技术极大减少了人工处理步骤,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结算质量。
首先,市场化数据准备。对营销系统按照抄表例日形成并传入的电量数据去冗余提取,提取每个计量点每月最新且唯一的抄表电量,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可靠性。
第二,市场化数据适配。将提取数据关联直接交易合同(大用户)或者零售合同(打捆零售用户),进行数据完整性校验,确保所有数据有合同对应,每份合同包含的计量点数据无遗漏。
第三,用户市场化电量分割。用户电量按合同进行市场化电量分割,匹配交易电价后实时准确地回传营销系统。
第四,电量归集。将大用户电量按照合同关系,对应至发电企业;将打捆零售用户按照零售合同关系对应至售电公司,汇集形成每个售电公司当月市场化电量结算的基准值。
第五,电量二次分割。对有多份购电合同的售电公司依据等比例分配原则分割计算每份合同对应完成的交易电量,匹配相应的合同电价,并汇集到对应的发电企业。
第六,计算电费。按照中长期交易规则及重庆等效价差结算原则,计算厂购电量、厂购电费、售电公司服务费等信息。
2.3零售合同线上管理
交易系统规范零售业务在交易平台上的数据管理,系统自动约束前端用户注册、绑定、合同录入等业务环节的完成时限,避免因前端操作未按时完成导致无结算依据。
同时,开发“零售用户对零售合同要素信息确认”功能,零售合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由合同签订双方自行负责,规避了交易机构对零售合同的审核风险。
2.4水火打捆的等效电价结算技术
鉴于重庆地区执行的固定水火配比的直接交易模式给结算功能开发造成困扰,交易中心积极探讨新的交易及结算方式,推行新的等效电价模式。等效电价模式就是将政府核准的目录电价分解为平均购电成本、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当锁定平均购电成本不变时,平均购电成本与电厂上网批复电价之差即是等效价差。最终,市场化交易电价就是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电厂双方的成交价格+等效价差。该方法确保用户交易的发电企业不受批复电价高低限制,可全面放开发电企业市场化准入门槛,解决水火电量缺口问题。也确保了输配电价的严格执行。交易中心明确市场化交易“先短后长”的结算顺序,优化售电公司结算顺序,确定售电公司购电合同按合同出清电量等比例结算,使之更贴合本地区基数电量兜底的交易执行原则。
2.5数据辅助管理技术
在市场化交易合同执行过程中,市场主体对合同使用情况的掌握可有效规避偏差考核风险,重庆结合市场情况建立预警机制。针对发电企业预警,每月将发电企业计划电量与实际电厂日累计电量(TMR日累计电量)对比,设定电量预警阈值,小于预警阈值时自动预警提示,并将预警信息发布到外网,电厂通过外网交易平台可查看预警信息。
3.系统实现效果
经过1年的努力,通过跨专业业务协同、结算基础数据在线交互,重庆交易中心已全面实现市内发电、售电、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交易结算线上率100%,和交易结算客户“一次都不跑”的目标。
3.1 实现跨专业间的系统贯通和业务协同
实现交易系统与调度系统和营销系统的横向数据流传递,实现电量、电价、电费等数据无缝衔接,专业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周期由日压缩至小时。
3.2实现线上结算全业务全流程覆盖
通过全流程线上运转,月度结算工作由过去的5个工作日轻松控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3.3强化“互联网+”思维,服务感知提升明显
新增结算数据外网确认、下载打印电子结算凭证功能,切实解决市场主体最关心的“跑腿”问题,配套提供微信公众号“结算消息实时通知”服务,使服务更贴心。
3.4解决购售抄表不同期带来的贯通障碍
实现与营销业务的融合,解决营销抄表时间与发电侧未同步问题,最终实现一个结算周期内从用电侧结算到发电侧结算的无缝衔接。
3.5提升了零售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
规范零售业务在交易平台上的数据管理,捋清了零售业务与批发交易之间的关系,零售合同的签订和录入不再受制于交易组织的时间。
4结论
重庆交易中心跨平台多层级的数据贯通和自动实时处理,提升电力零售市场关联数据在线校核等功能,有效提升结算数据在线校核效率,和交易结算量、价、费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
[2]黄康乾,电力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3: 30.
[3]黄康乾,向德军,胡鑫,周睿,电力交易系统自动化测试原则与方案探究[J],通信世界,2019,6: 197-198.
[4]张慧琦,张婉琳,王海涛,精细化管理在电力交易结算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22(9):126-127.
[5]周佃民,瞿桥柱,管晓宏,电力市场结算规则对交易结果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2,26(7):38-41.
[6]王冬法,省级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分析[J],财会观察,2019,188(3):76-77.
作者简介
杨晞(1970—),女,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电力市场改革及交易系统建设及自动化结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