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是极为重要的,但同时作业的过程中具有着较高的安全风险。本文通过从地下有限空间的概念入手,当前地下有限空间的特点和危险性进行了阐述,并基于相关的危险性,对当前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际的工作形成帮助。
关键词:地下有限空间;特种作业;作业风险
一、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与特点
(1)地下有限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地下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环境,如地下管道、地下仓库、暗沟、隧道、下水道等空间。这些空间之中,由于其特殊的封闭性,因此普遍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害和易燃易爆等气体的聚集,因此在这些空间进行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当前的《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定》中,基于这些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以机械持续地进行通风,同时应当对环境实施定时的监测,从而确保地下密闭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另外,在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因此容易造成相应的职业病,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依据相关的规定,以规范的方式进行作业。但同时,地下空间相对于地面空间有着明显的优势,从封闭性上来说,由于地下空间所具有的特点,因此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较少,如:日照、自然风等,因此地下空间能够更好地进行物资的贮存;同时地下空间的存在也能够有效地隔绝污染,所以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成本上的节约。其次,地下空间由于不直接受到太阳光照影响,因此地下的温度较为稳定,进而保证内部环境的稳定。
(2)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特点
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属于风险较高的作业。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下有限空间存在着较多的作业风险, 如:气体中毒等较为隐蔽的风险,但多数作业风险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操作步骤、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培训教育来进行预防的。其次,地下作业过程中,除了有毒气体中毒等危害之外,还可能有多种危害共同存在的现象。从密闭空间的特点来说,由于其密闭性,因此空间中的氧气含量有限,长时间在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容易造成环境之中氧气含量的降低,从而造成缺氧的危害。另外,某些特殊的地下环境之中,在早期进入的阶段,对环境的安全性进行检测的时候,显示环境并不具有明显的危险性,但随着作业的进行,相关有毒气体会出现突然涌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相关作业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意识,所以会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急性中毒的现象。因而在进行环境安全性检测的过程中,应当意识到相应的风险的存在,所以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地下有限空间作业以特种作业的方式进行管理的策略
(1)严格检测制度,保证进入阶段的安全
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存在诸多可以预见的危险,尤其是有毒气体的存在,因此针对性地进行检测,从而对作业环境进行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增强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安全。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严格相应的检测制度,将检测内容和监测项目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在进行检测项目划定的时候,应当依据实际的作业空间,检测如氧气含量和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粉尘浓度和易燃易爆等相关物质的检测,以这种方式尽可能地将隐性安全因素进行逐一的排查;同时,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地限制无关人员和缺乏操作经验的人员进入,避免不规范的操作过程所造成的危害,因此针对人员的检测和排查是较为必要的;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的监测应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如前所述,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早期检测没有全面反映出地下有限空间整体情况的现象,后期大量有毒气体或是危险因素的出现严重威胁到相关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问题,所以以持续性和连贯性的监测,来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测,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及时的预警,避免后续危险的发生;最后,在进行检测的时候,相关检测人员要保证自身所处环境的安全性,且在检测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可挖掘性。
(2)进行危险评估,避免危害的发生
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应当在有完整的方案和对相关危害明确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当前部分单位在进行地下特种作业的时候,缺乏对危险的具体评估,忽视了危害的严重性,因此造成诸多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有效的危险评估制度,是通过对地下有限空间的检测,掌握相关数据,且依据数据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消除和管控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之下展开作业的,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大幅提升作业人员和作业场所的安全性,推动整个过程的有效、有序推进。其次,当前已经形成了如《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标准,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对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执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整体作业的安全性。
此外,在具有相关方案保障和依照相关作业标准执行的过程中,作业还必须在通风的前提下进行。地下有限空间容易造成有毒气体的积累或是氧气浓度的持续降低,在通风环境下能够保证有毒气体的排出和外部空气的进入,从而降低作业风险。
(3)进行防护设备的配备,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部分地下空间中,由于其作业环境的狭小和复杂,因此往往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危险因素形成,且外部人员难以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协助的。所以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防护设施的配备,从而为外部的协助争取相应的时间是极为必要的。但同时在进行设备的配备时,应当注意相关设备的可靠性,如在进行通风、检测、应急等设备的选用时,应当采用符合当前国家标准的相关设备,从而确保相关设备的可靠性。通过这些设备的配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作业人员提供作业支持,从而保证作业的效率和安全;其次,在作业人员设备的配备过程中,应当针对具体的作业环境,配备如防爆工具、可燃气体报警器等设备,让相关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能够随时处理突发状况;此外,由于相关设备与作业安全有着紧密的关连,因此在日常的保管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保管。针对部分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设备处于长期可用的状态之下。同时,针对地下容易出现的缺氧现象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窒息的情况发生,因此进行呼吸防护用品等配备是地下有限空间作业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相关的设备选用的时候,应当以《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和《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严格规定,从而避免缺氧窒息所造成的危害。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属于高风险作业,因此相关单位需要进行应急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如呼吸面罩或长管面罩、应急通讯设备、大功率通风设备、安全用具、应急照明设备等。通过对这些设备的准备,来保障地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以推动地下作业的持续有效进行。
【结语】当前的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应当以安全为核心来进行展开。首先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形成敏感性和长期意识,以此保证作业过程中相关各方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作业环境进行作业方案的制定以及危险评估,以此在具有完全准备的前提下进入到地下;同时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保证,通过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从而促进作业的安全。总而言之,地下作业相较于其他作业环境,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相关各方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秦妍.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3部分: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解读[J]. 安全, 2014, 35(7):63-65.
[2] 各地快讯. 北京市正式发布《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3部分:防护设备设施配置》[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4(2):F0002-F0002.
[3]廖学军.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教材[M]. 2009.
[4] 范银华, 王树坤, 陈桂成,等. 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