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电厂全面感知新技术应用的 探索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2期   作者:罗显莅
[导读] 当前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正朝着“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方向发展
摘  要:当前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正朝着“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方向发展,机组的智慧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机组能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必须提高电站在线监测,全面感知水平,除了常规的状态监控外,需引入新的监测技术、信号传输手段,对重要的监控盲点进行及时监控,以便及早发现机组存在的缺陷和隐患,有针对性地对机组进行预测性维护,减少突发故障。
关键字:全面感知;在线监测;智慧电厂。
0  引言
        目前发电厂监测传感技术基本上为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线监测技术。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5G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集团纷纷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智能型电站、建设信息化智慧型企业的目标。
        数字化智能型电站建设,首先需全面提升机组感知水平,提升机组在线监测水平并大大拓宽机组监测范围。例如,对发电机转子等旋转部件的状态监测一直是在线监测的难点,也是业主的痛点,是全面感知技术亟需攻克的领域之一。
1 新的监测技术开发及拟应用规划
1.1 无线无源(有源)测温技术
        该技术目前主流的有两种,分别是基于RFID和SWA的无源无线测温。芯片利用先进的超高频无线电波能量收集技术,通过高频电磁波获得能量,并将测得的温度信息以高频无线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传感器具有无线信号传输且无需供电的优点,在空旷条件下,无线传输距离可达3~10m。目前拟应用在转子等旋转部件的无源无线测温场景,可解决旋转部件供电及信号传输问题。目前需进一步验证该技术在高速运动、强电磁干扰等复杂应用环境中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1.2 视觉识别技术
        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用于监测机组关键部件的多个视频摄像头经过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将会形成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靠人工去识别是不太现实的,可行的方式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智能识别异常的视频信息,从而实现机室内运行工况的智能视频监控。目前,拟应用在转子螺栓松动、磁极线圈开匝、磁极引出线变形、定子端部松动等视觉识别项目。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要求相机具有高速成像、防电磁干扰、防油雾等要求。在图像识别领域,需借助工况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分析图像视频与健康样本之间的差异。
1.3 无线压力、液位、温度智能型传感器。
        有源无线传输智能型传感器可对压力、液位、温度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可通过GPRS、NB-IOT、4G、433MHZ、LORA通信将实时的监测数据和报警状态传到远程监测系统。支持远程配置,上下阈值设置。具备一定的数据存储功能。支持一键连接,二维码扫描快速登录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供电方式一般采用内置3.6V锂电池,电池寿命18个月~5年,具体寿命根据采样的频率不同而有差异。空旷下无线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00米,在电厂等复杂现场可考虑增加无线中继器,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无线传感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配置无线数据网关采集无线变送器的数据,然后通过以太网传输到本地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分析,并可将服务延伸到移动客户端。

图1 无线传感系统架构图
        无线传感变送器目前拟应用于电厂现场,替代那些不参与保护的温度、压力、液位等传统型测量传感器。对业主来说,可减少电缆的敷设,使系统更加简单,且方便运行人员的管理,降低了电厂维护、管理成本。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在消防、管网、库房等领域,但在电厂这种具有复杂电磁干扰的工业现场的应用还没有业绩,无线传输的稳定性,丢包率等问题还还需进一步测试论证。
1.4 红外测温技术
        对于电站高压部件,如开关柜、开关刀闸、发电机出线套管等,以及机组旋转部件,如发电机磁极、集电环等,宜采用非接触式测温,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非接触式测温手段。红外测温又可分为红外探头、红外热像仪。红外探头适用于点测温,红外热像仪适用于面测温。红外热像仪可输出温度监控画面,同时可输出被测点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等数据,通过软件可实现数据管理、趋势管理等功能。还可结合工况数据,比如功率、电流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当前健康状态。对于不同的被测对象材质及温度范围,需根据其红外波长选择合适的红外热象仪或红外探头,并根据被测对象的辐射率进行参数调整,以保证测温精度。通常,普通红外热象仪测量波长范围为7~14μm。被测对象的红外波长越短,辐射率越低,测量的难度越大,准确测量的成本也越高。部分表面光滑的金属材质,当温度在200℃以下,其波长很短,且辐射率特别小,很难准确测量其表面温度,可通过在其表面进行喷涂处理,增大辐射率,再进行红外温度测量。普通红外探头的成本较热像仪低,但对于金属低温部件,由于需选用短波长的红外探头,其成本与红外热像仪相当。红外热像仪也有适用于运动场合使用的高速相机,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场合,为保证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准确性,一般需考虑冷却风扇。红外热像仪的使用环境,一般不超过70℃。
1.5 超声波技术
        螺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机组的运行安全。目前缺乏一种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对高强度螺栓进行安全监测。超声波测力技术,通过在螺栓头部贴超声波探头,用耦合胶固定,用超声波信号发生采集装置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信号,测量超声波信号的传播时间,计算在螺栓变形前后的声时差,从而算出螺栓的应变和应力。通过实时监测螺栓预紧力,从而可判断螺栓预紧力变化趋势,指导运维检修。目前该技术拟应用于水轮机顶盖螺栓轴力监测、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螺栓监测等领域。此外,超声波技术还可应用于测距、测厚等。
2 目前监测新技术应用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机组运行时,周围环境复杂,电磁干扰、电磁屏蔽、金属阻挡等会影响无线传输的质量,数据丢包率较高等问题亟需解决。无线传感技术还未大规模应用,目前主要使用在电网、消防、管网、智慧园区等领域,电站应用业绩几乎为零。若要投入使用,需进行模拟现场环境测试。在图像识别领域,目前还需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落地,特别是在高速旋转、全黑等场景下的视觉识别技术应用。监测新技术纷繁复杂,不同的技术对应不同的专业领域,只有在我们完全理解、掌握该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结合我们自己的应用场景,开展相应的监测技术应用开发。
通常,无线变送传感器,其采样频率5秒时,在常温下电池寿命最高可达到3年。而我们的电厂DCS测点其采样频率一般为1秒,再加之现场恶劣的工作环境,那么其电池寿命恐怕不到半年。若传感器采用有线传输,将采集装置放到发电设备现场,然后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传回集控中心,但是现场复杂的环境,对采集装置的稳定性及寿命又将是很大的考验。所以可先行规划在一些采样频率要求较低的测点上进行试点,通过现场环境的测试使用,与传感器厂家共同研究提高电池使用寿命的方法,最后再大规模投入到电厂,升级传感监测设备。对业主来说,要大面积升级原来传统的与传感器采集设备相关DCS硬件设备,也必须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行。
3 全面感知新技术应用落地
        要促成全面感知新技术尽快应用在电站落地,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总结如下:
        1、需多加走访调研,与电厂或监测技术厂家沟通交流,掌握先进的监测技术,以及该技术目前应用情况,可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领域;了解电厂对目前机组监测方面有哪些迫切的需求,探讨初步的实现方案及可实施性。
        2、从机组设备状态评估机理出发,与监测技术厂家、电厂合作探讨将新的监测技术应用于发电设备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关研究、论证工作。
        3、需对接智慧电厂规划及项目要求,探索相关领域监测技术的应用开发,全力实现智慧电厂全面感知能力。结合红外测温、无线测温、集电环碳刷监测及自动投退、螺栓松动监测、视觉识别、水轮发电机转子智能装配等项目,不断寻求传感监测技术的突破,不断积累实际应用开发经验。
        4 总结及展望
        随着智能型电站建设的不断深入、普及,对全面感知层面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因为只有使机组的感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建立机组的多维度、全工况指纹数据,从而在实际运行中为机组的智能诊断、智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最终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及经济性,提高电站运维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 陈晨.在线监测技术在仙游抽水蓄能机组的应用.中国设备工程.2018,10(上)-0127-02.
[2] 杨虹.水电厂自动化元件与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刘晓亭 冯辅周.水电机组运行设备监测诊断技术及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