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7期   作者:严芳芳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在此背景下,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共同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想要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解决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对空气污染因子做出及时的判定,从而保证空气质量。本文就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引言
        为改善我国现有水资源的水质状况,更好地实现水污染防治,人们必须做好基础性的环境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水质监测系统,提升环境水质监测质量。在进行水质监测的过程中,技术因素、试验因素、数据因素和人员因素都有可能会对水质化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要保证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人们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构建全方位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得当前的环境水质监测工作不断朝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1.1、对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度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一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主要工作内容是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进行检测,从而更好的对环境情况进行了解。但是在环境监测管理中,重点关注的监测内容,对于环境监测内容没有进行重视,从而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其中一些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从而对环境监测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1]。
1.2、环境监测的技术设备落后
        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相关的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来讲并没有达到先进的水平。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缺失是目前监测工作较为严重的问题,与之相对的是管理制度、监测技术以及设备的空缺,一系列的因素导致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低,对于监测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设备精度的不足对环境监测的结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严重落后的设备监测结果不能够作为最终的数据进行环境的治理,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重视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发展,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水平。
1.3、参与环境水质监测的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质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以及技术等都更为先进,这就考验着监测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就目前工作人员的执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业务不够熟练、缺乏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等问题,这都严重影响了最终水质监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不能保证水质监测的质量,也无法充分发挥水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降低了后续水污染环境整治行动开展的效率[2]。
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3.1、提升重视程度、树立环保意识
        十九大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都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日后发展主题,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在各项工作中。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应该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及总书记讲话,将绿色发展、生态环保落实到实处。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以身作则发挥领导作用,将具体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同时,对相关机构及涉及法规、条文进行明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进行认真审查、分析,并加强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各项规章制度的保障完善方面。

另外,应该进行试点项目建设,通过对试点项目进行有效监测及问题处理,起到一定表率及促进效果,对河南地区整体环境监测质量提升十分有利。
3.2、提高样本采集的质量
        环境监测主要依赖对监测数据的采集,样本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工作的最终效率。因此,在进行现场调研、采集数据、制定相关监测计划的过程中,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够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环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晰,因此,要及时进行样本的采集。只有提升了样本采集的质量,最具代表性的样本分析出的数据才拥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可以对具体的采集地点、采集的频率、采集的分布以及采集的技术进行规定,以确保样本采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
3.3、对薄弱的工作环节构建监督机制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薄弱的工作环节构建相关的监督机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现场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促进工作进行。通过质量监督员进行监督,可以对于现场环境的条件以及监测点的设置情况,都会进行记录。如果监测发生的突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场监测工作的盲目实施,所以在加强对薄弱工作环境构建相关的监督机制,可以更好的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3.4、确保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
        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人员是活动的主体,是决定监测结果客观、真实、准确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人员质量控制。根据监测任务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配备相应监测人员,人员数量、专业技术背景、监测能力等应与所开展的监测活动相匹配;监测人员应掌握大气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基础知识、法律法规、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或控制标准、技术规范或方法标准、仪器设备操作技能、常用数据统计及处理方法、有关化学安全防护等知识并具备对监测现场突发状况灵活处置的能力。关键岗位人员,如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还应具有相应的职称或同等能力要求,并通过实验室的能力确认后上岗。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监测人员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与单位签订责任书,确保从事的一切监测活动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监测人员需定期参加技能和法制培训,在工作中受到监督,通过培训和监督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持续提高,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4]。
3.5、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
        对于大气环境监测,科学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成为大气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的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科学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不断加大基础数据信息和数据库整理的力度,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形成更具精准化的监测报告,为有关部门和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技术支持。其次是建立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信息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环境监测的专业性。第三,构建实验室管理责任机制,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权责进行明确和强化,以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发展[5]。
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障环境监测结果真实、有效的手段,在环境监测中,要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准确监测结果,提升监测效率,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水质标准物质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47+149.
[2]冯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场采样流程及其质量控制[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51-152.
[3]于红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改善环境监测[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61+163.
[4]罗俊.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62-163.
[5]白翠翠.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河南建材,2020(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