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方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期   作者:王晓玉1 许健2
[导读] 本文重点介绍吴华高速中吴起东互通式立交的方案布设和比选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吴华高速中吴起东互通式立交的方案布设和比选,作为典型的山区高速互通式立交,其方案布设要充分结合地形,保证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规模,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其方案比选要遵循多因素综合考虑原则,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最优方案。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T型枢纽;迂回式;高速公路

引言:
        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控制相交公路车辆的出入,可以有效的解决接入公路的运行功能与出入需求之间的矛盾,使交通转换合理流畅,提高道路交叉的通行能力和安全度。互通式立交的设置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灵活设计线形,多方案综合比较。
1项目概况
        拟建吴华高速公路为山区高速公路,位于延安市西部,其北起延安市吴起县,与已建成的延志吴高速相接,南至陕甘界与甘肃境内拟建的S15打扮梁至庆城高速公路顺接。该项目总体属于陕北黄土梁峁沟壑地貌,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梁峁间多为河谷阶地,地势低,地形平缓。项目区域内存在黄土滑坡、崩塌、黄土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本项目的建成,对进一步完善陕西高速路网的布局,强化陕北与关中及陕南之间的沟通联系,缓解包茂高速的交通压力,加强陕甘两省经济交流与协作等均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吴起东互通式立交作为本项目起点,为枢纽立交,主要解决延志吴高速与本项目交通转换问题,其位置设在延志吴高速吴起立交以东约7公里处的吴起县阳台村附近,预测末年(2039年)远景交通量分别为9364pcu/d(主流、吴起-华池方向)和6242pcu/d(次流、志丹-华池方向)。该地域地形相对较为开阔,便于本项目由此向南展线。
2项目技术标准
        主线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5.5m,分离式路基宽12.75m,其中行车道宽度为2*3.75m。
        被交线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4.5m,其中行车道宽度为2*3.75m;在吴起东互通区圆曲线半径980m,最大纵坡1.275%,满足立交设计条件。
        吴起东立交主流方向(华池-吴起)两匝道采用出入口为单车道的单向双车道匝道,设计速度分别为70Km/h和60Km/h,路基宽度11.0m;次流方向(华池-延安)两匝道采用标准单向单车道匝道,设计速度50Km/h,路基宽度9.0m。
3互通立交设计方案评价
3.1交通量分布情况
        吴起东立交2039年末区间交通量分布见图1,其中华池-吴起为主流方向,华池-延安为次流方向。

图1
3.2方案研究
        吴起东互通南北方向均地势陡峭,且南侧有文物遗址和不良地质,地形受限为其布设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到该互通的功能、交通量、地形地质以及工程规模等因素,项目设置了迂回T型与B型单喇叭方案,下面将对两种方案做介绍。
        方案一:迂回式T型枢纽(图2)
        该方案采用左转弯匝道迂回型T型交叉形式,B匝道在YK103+251.141处上跨延志吴高速,交叉角度62°03′59″。B匝道(华池-吴起方向)设计速度70Km/h,其起始段采用主线分离式路基形式,路基宽12.75m,然后通过过渡段渐变为双车道匝道形式,路基宽11.0m(0.75m +1.0m +2×3.75m +1.0m+0.75m,根据立交细则,匝道设计速度不小于70Km/h时,车道宽度采用3.75m),B匝道终点段落以平行式单车道加速车道从右侧汇入延志吴高速。A匝道(吴起-华池方向)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10.5m(0.75m +1.0m +2×3. 50m +1.0m+0.75m),其起始段以直接式单车道减速车道从延志吴高速流出,终点段采用主线分离式路基形式与主线衔接,路基宽12.75m。
        次流方向C匝道(志丹-华池方向)采用迂回型半定向双车道匝道形式,设计速度为50Km/h,圆曲线半径R-90m,最大纵坡3.672%。匝道在延志吴高速出口采用直接式单车道减速车道,在A匝道右侧汇入时采用平行式单车道加速车道,考虑到入口段A匝道半径较小(R-150m)、纵坡较大,综合行车安全等因素, C匝道加速车道及渐变段长度分别考虑了纵坡修正系数,对其长度进行了修正。

图2 吴起东互通(方案一)

加速车道

减速车道
图3 双车道匝道与单车道变速车道之间的过渡示意
        方案二:B型单喇叭(见图4)
        方案二采用B型单喇叭互通布置,E匝道在YK103+268.412处上跨延志吴高速公路,交叉角度为62°53′49″。次流方向C匝道(志丹-华池方向)为环形出口匝道,圆曲线半径R-50m,设计速度为40Km/h,匝道出口设置在跨线桥后,分流鼻距离跨线桥距离大于150m。C匝道在延志吴高速出口采用直接式单车道减速车道,由于上跨高速,此处内环匝道为爬坡车道,有利于车辆减速。A匝道(吴起-华池方向)、B匝道设计速度均为70Km/h,路基宽11.0m,其中A匝道以直接式单车道减速车道从延志吴高速流出,以平行式单车道加速车道于主线右侧汇入,B匝道以平行式单车道加速车道流入延志吴高速。

图4 吴起东互通(方案二)
3.3方案比选
        功能及安全性方面:方案一与方案二均可解决延志吴高速与本项目的交通转换问题,但是方案一整体线形指标较方案二高,左转匝道采用右出右进方式,有利于行车安全,交通舒适性高于方案二,但绕行距离较长,构造物多于方案二。方案二左转流出匝道为小半径环形匝道,运行速度变化较大,且其内环匝道接主线内侧车道,从吴起至华池方向A匝道左侧汇入,行车安全性较低,但其绕行距离短,构造物少。
        工程规模:方案一采用迂回型左转匝道,有利于互通对南北两侧山体上方的占地宽度得到压缩,山体开挖深度得到减少,能够更加的适应地形。方案二所采用的形式,加大了其B匝道北侧与A匝道南侧山体开挖。因为方案一的整体工程规模小于方案二。
        对文物影响:方案一已避开延志吴南侧(即A匝道南侧)秦长城遗址(山险长城)及坡面不良地质(HP07)等控制因素,对文物遗址影响小。方案二A匝道南侧侵入秦长城遗址范围,对文物遗址影响较大。
        综合上述分析,方案一迂回T型枢纽较优,推荐方案一。
4结语
        在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安全设计理念,在遵守设计标准规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交通量、地形、地质、环境、构造物间距等因素,合理选择互通的型式,控制立交规模,注重设计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 JTG/T D21-2014,公路立交交叉设计细则.
[3]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