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建美丽乡村。在新农村概念提出后,美丽乡村蓝图正在慢慢实现,科学合理的美丽乡村规划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
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
1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任何规划建设方案,都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保证其能最大化投入乡村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保护自己生产生活的家园。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在对乡村文化进行开发时,要对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打造乡村自然特色的文化理念。2.科学规划的原则,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可不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追求经济发展,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乡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进程。3.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向村民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案,向相关工作人员传递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规划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生态规划出现矛盾时,生态优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结合现有资源,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结合不同项目的发展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
2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以法治思维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刚性约束
法治思维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底气,良好的乡村法治氛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美丽乡村建设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法治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建设性作用,他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三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法治思维强化刚性约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应有之义。另外,以法治思维强化刚性约束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乡村,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新时代乡村。法治思维的引领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以法治思维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在法治思维强化刚性约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2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公众有效参与
拓展农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和方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参与。基层政府要加强农民的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引导农民绿色生产,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也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可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微信群、QQ群、微博话题等,以青年农民和流动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开拓网络阵地。而对于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的农村,要注重差异化的教育,采用教育对象易接受的宣传模式,如文艺汇演、走访宣传等,对于文盲农民更需进行重点帮扶,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知道生态困境和危机所在,增强农民生态危机感,促使其参与进生态文明建设中。
2.3智慧配套服务设施,构筑安全防线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是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前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见其物”,更要“见其效”;不仅要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还要兼顾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承担应急救急功能。当然,诸如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做100%的准备既不经济,也不可持续,不符合乡村的基本实际。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前谋划建设实用的智慧型乡村服务设施,如互联网远程医疗平台、线上学前教育、基础数据云采集、网络平台社区管理等,既有助于降低优质公共服务下乡的门槛,还有利于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在外力的支持下及时科学地应对,避免重大疫情对村庄造成突发性的打击,构筑村庄坚固的安全防线。
2.4环保节能产业规划策略
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过快追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引进外来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引用虽然带来了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却破坏了乡村环境,使得空气遭受污染,水资源破坏。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短暂的经济发展终会面临瓶颈,原有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穷山恶水,从根本上与可持续发展宗旨相违背。因此,地方政府要引以为戒,在引进外来企业时要严格筛选,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企业,同时对于企业产出的污染物要进行妥善处理,严格控制排放标准。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地方政府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支持和政策帮扶,针对一些封闭落后的经营方式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户讲解,建设新的产业链,如建设绿色采摘基地、生态果园、蔬菜大棚,也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出具有乡村特点的民俗旅游项目。城市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压力下渴望回归乡村,开设这类“回归乡野,怀念乡愁”的特色项目可以让城市游客放松身心,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更加尊重农户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设立农村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到谷物收割、喂鸡、放鹅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对儿童的教育也有良好的帮助。另外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烂尾现象,这就是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规划所导致,因此地方政府要对这些烂尾项目进行合理规划,组织专门的学习小组前往美丽乡村进行示范案例的学习交流,学习过后要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乡村改建特色。
2.5通过地方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在美丽乡村规划工作中,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农村当地地域特点,把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业作为核心,对第三产业进行大力开发。例如,可以创建绿色生态食品加工基地,利用绿色农业,构建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村民的收入,还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结语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乡村建设和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夯实了基础,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收入增长,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乱的产生。为此,我们应该全员参与其中,为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宗根.建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9(05):19-21.
[2]江星涛.乡村水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政策与技术路径探讨[J].化工管理,2018(23):201-202.
[3]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健全乡村水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湖北政协,2019(02):43-44.
[4]刘冲.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