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以及供电可靠性朱远见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24期   作者:朱远见
[导读] 电力系统运行阶段,提升配电网管理能力、加强供电可靠性是关键
         摘要:电力系统运行阶段,提升配电网管理能力、加强供电可靠性是关键,因此若想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需要突出配电网管理的科学性。本文通过概述影响配电网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探究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以及供电可靠性的途径,为技术人员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关键词:配电网;管理水平;供电可靠性
前言:配电网属于终端网络,主要作用是分配电能,其工作可靠性与管理能力息息相关,优化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能够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促进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结合用户的用电需求,拓展电网改造项目的规模,突出配电网结构和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稳定性,降低系统运营成本,提升供电可靠性。
一、影响配电网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一)配电网架构因素
         配电网架构工作主要以网络结构层面开展,传统架构依托辐射界面的单电源模式,接线形式较为便捷,但如果出现故障,将很难转移负荷。因此有必要针对多种配电网架构方式,结合负荷容量、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此外,配电网架构受供电能力的影响,架构模式与系统性能、安全要求契合度较低,比如中性点接地模式虽逐渐优化升级,但由于配电网接地的差异性,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二)停电管理因素
         配电网在平时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停电检修的情况,若缺少计划性会出现重复停电问题,增加用户停电时间,降低供电可靠性。电网改造增加了计划停电的数量,但配电网中线路互动模式需要加强。此外,停电主要原因是配电检修工作中预安排检修操作,容易引起供电可靠性下降,降低系统使用性能。
(三)管理和维护因素
         配电网面向庞大的用户群,分布范围和设备数量较大,专业跨度高,因此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容易出现设备老化、人员专业性低、结构薄弱、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增加配电网负荷压力,提升故障维修成本,降低配电可靠性。若维护工作不到位,例如线路配变过度或环境因素,会影响环网柜运行情况,使得导线出现跳闸现象。同时,雷击等环境问题也为配电网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环境因素具有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而配电网对环境的敏感度较大,因此系统容易发生故障,增加维修成本。
(四)技术因素
         配电网中管理技术的滞后容易使硬件设施出现故障,影响设备性能和内外电压,其中断线过电压、孤光过电压等问题均对供电可靠性产生消极影响[1]。同时,绝缘设备磨损、老化、性能降低等因素增加了配电网维修的任务量,因此有必要结合绝缘强度、限压技术等因素优化创新配电方案。
二、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以及供电可靠性的途径
(一)科学实现配电网架构
         加强配电网管理力度需要科学规划其架构模式,原因是该模块与供电可靠性密切相关,因此工作人员应依托规划进行架构改进,改善线路、接线方式,减少相关安全隐患,增强线路的安全性。同时,针对配电网架构中已经建设完成的线路,技术人员需要优化其性能。例如,将相关装置设置在分支线路内,实现分支线路的安全隔离,避免维修工作影响主线运行,进而增加电能利用率,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和今后电网发展要求,提升供电可靠性。此外,优化配电网架构可以促进系统数据的高效管理,按照数据规范进行建模,获取最佳系统运行数据[2]。
(二)优化停电管理操作
         其一,在制定综合停电规划时,需要宏观分析设备的维护、检修、基建、改造等工程,其中包含用户接入模块,预测这些因素停电后的状况。同时,围绕“二次辅助一次、检修相配合”等原则,进行停电管理。此外,在制定月度、年度综合检修计划时,有必要依托月度、年度供电可靠性管理目标,通过统筹安排降低重复停电的可能性。其二。

建议在管理准备阶段优化工作计划,科学开展季度分析、年度总结等工作,积极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其三,对于影响间隔设备、10kV电厂、用户供电线路的停电问题,应结合用户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设置,科学制定检修周期,针对不良装置采取优先检测方式。其四,严格管理和监督配电网临时停电相关工作。其五,在制定停电计划时,需要围绕主要设备的大修、预试、改造等过程,结合电网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其六,需要依据“算、用融合”或“先算后用”的原则,审核停电计划,分析影响工程质量和管理工作的原因,计算每条线路停电重复次数,优化年度停电设计方案、总体计划、进度推进等工作。
(三)实现配电可靠性管理和维护
         1.完成风险评估
         新时期电力行业对于配电系统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提升,因此接线过程逐渐复杂化,同时配电网涉及的设备数量较多,位置分布不够集中,进行自动化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系统运行风险开展评估工作,预测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预案,控制故障发生概率。此外,建议开展配电网运行专题会议,针对月度配电网运行过程开展分析、讨论,找寻系统在安全运行、建设质量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并予以解决。
         2.实现管理自动化
         首先,建议宏观规划配电网,优化网络架构结构,克服系统供电半径大、负荷高等问题,借助环形回路、双回路完成供电操作,应用备用配变和备用电源等设备控制配电系统冗余度。其次,科学选择配电模式,如自动切换备用线路、节点网络等模式,加强配电工作灵活性,对数据信息和操作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同时借助环网供电方式,与分段开关相结合,优化应急管理水平,避免大面积停电问题。最后,完成配网重构,将配电可靠性作为依据,设置数学模型,无需过多的建设成本,可以提升系统运行效益。此外,建议规避环境因素引发的故障,使用加强型或大截面导线,装设雷电观测设备,突出配电网管理的智能化。
(四)提升配电网技术管理能力
         1.优化技术方案
         新时期我国配电网工作水平正逐渐提升,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技术方案,优化设备可维护能力。以中性点接地问题为例,工作人员可以设计预调、随调两种方案。其中应用随调模式能够优化配电网系统运行可靠性,而预调方式主要结合系统最大电流设置消弧线圈的实际容量,因此建议技术人员按照具体情况进行方案设置。当电流容量前后变化幅度较大时,可以选择随调方案,在优化技术阶段应将绝缘因素考虑在内,如应用绝缘架空地电缆,降低线路绝缘的安全问题。
         2.提升设备性能
         首先,建议引进新式配电设备,如放电夹、真空断路器、SF6、真空柱上断路器、无油电杆开关等设备,防止设备因质量问题出现停电和安全事故。其次,需要优化带电作业。带电作业实际上是通过不切断电源开展相关维护工作,在检修电气线路和设备时需要确保操作安全性,降低停电作业次数。带电作业可以提升配电可靠性,保证系统供电的持续性,化简停电审批过程,优化配电管理和维护效率。同时,带电作业不会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借助在线监测平台,对配电设备、变电设备完成实时监控,为供电设备的维修、测温提供依据,并涂抹RTV,降低清洁次数。
结论:综上所述,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化电力行业的转型,用户的用电需求也随之提升。因此,需要明确配电网管理相关工作的重要作用,分析影响配电网正常运行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解决方式优化供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系统设备性能,定期维护和更新系统设备,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兆杨,韩雨庭.如何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以及供电可靠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3):99.
[2]闻少军.创新配电网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几点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3):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