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初中体育评价教学,只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结果,这样会极易造成判断性评价,会影响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 在评价的过程中只有遵循非判断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才能更好地开展因材施评,达到有效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体育;多元评价;有效开展
评价是一项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快速发现学习缺陷,积极改善自我学习态度。 教师经常忽视评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总认为这与体育教学没有多大关系。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多元评价手段,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多元评价视角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思路
1 .规范中学体育学习评价标准
不管是传统评价模式还是多元评价模式,中学体育教学宗旨都是促进中学学生体质和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理念。 因此,在开展评价教学环节时,就要处理好“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的关系,设置比较科学合理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以动态性的评价方式开展中学体育评价,将当前评价与过去的学习发展状况和未来应达到的目标相结合,加强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使评价活动更加客观准确[2]
2、注重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差异和统一性
多元化评价理念,在中学学生的体育态度、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课上的表现情况、意志力、团结合作、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高情况等评价内容方面应该多样化。 同时,评价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统一性,保证评价内容的科学有序,兼顾个性化竞争评价,提供充分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明确多元化评价主体关系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相对复杂,所以中学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评价要超越传统体育教师群体,以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 应注意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习小组评价、专业评价小组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多元化评价主体,在考虑其他评价主体的发言权的基础上,突出体育教师的权威。
二、基于多元评价视角下体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1、合理评价量化的学习内容
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可量化学习内容的合理评价, 其中含有学生体能的评价和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控制能力的评价。 首先,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加强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体力发展因素不同,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可塑性,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智能组合间的差异,引起个体间潜力的巨大差异。
身体作为个人的特殊能力,因人而异,身体内部的组合也有所不同。 既有擅长短跑的人,也有痴迷篮球运动爱好者,还有喜欢跳远运动者。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体育运动训练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故而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估时要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体质情况。 这样不仅可以综合掌握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可以发现学生独有的特长。 例如,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充分测试学生体能,掌握和了解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教学。 其次,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把握情况, 教师可以制定科学的尺度来达到评价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将尺度分为知识测试(纸笔测试)和技能测试(实践观察)两个方面(具体指标和细目),系统地对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全面定量评价。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武术”系列的课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节“武术技能”考核课,对学生的基本手型、步型和手法、步法进行全面考核,以了解学生对基本功(腿功)、第一路弹腿(冲扫)、韵律健美操以及组合动作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反应,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2.心理品质的弹性评价
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定量化的评价,将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将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作为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一切内容,导致学生失去体育个性,失去了自主训练的热情。 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加强对学生在体育过程中表现的关注,以不可量化的学生心理品质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对象,如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情流露。 首先,体育教学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体育学习态度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上课情况、参与课程程度、课堂表现状况、体育与训练的自觉度、自主探索和解决体育问题的意愿等。 例如,学习“三级跳远”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当延伸至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应观察学生是否对“三级跳远”感兴趣,是不是主动遵循教师的教学布置,是不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表现是不是积极,以及是否自觉强化自己的技能训练等,形成明确的记录表,为整体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中学体育教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体育和体育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和感情意志,即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反应、意志力的表现、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运动训练习惯、视觉领域中表现的感情等。 例如,在教授“短跑”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知识技能比较丰富,主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跑步的基本方法、快跑的基本方法、预备跑步的准备方法、跑步途中双脚的使用方法等。 这一体育项目需要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波动。 教学评价应及时关注和记录学生对“短跑”运动和训练的心理反应程度和行为表现状况,以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体育教学。
结束语:在开展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固然重要,但“因材施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多样化评价,顺应不同学生个体的真正成长需求,是一线体育教师特别关注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黄晟. 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反思性评价引导的思考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3)
[2] 阮启卫.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元学习评价的运用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2018(6)
[3] 胡月英,唐炎,陈佩杰,等.基于Delphi和SEM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